通过市场主体实现住房保障之国家义务——美国包容性规划法律政策的启示
[Abstract]:In general public law, in the face of the pressure of administrative tasks, such as housing security, the emergence of inclusive planning policy reflects the gradual expansion of national tasks under the administrative backgrou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aw, by combing the system of American inclusive planning policy, and analyzing the legal elements and regulatory policies, how does inclusive planning policy transfer the construction obligation of indemnificatory apartment, which belongs to the national level, to the main body of the market? Through the way of building indemnificatory apartment with commercial housing, to increase the quantity supply of indemnificatory apart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regulation target of inclusive planning policy to the housing integration of the class, It reflects that the modern regulation country is no longer limited to the value judgment of economic efficiency, but tends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non-economic value factors such as "social solidarity". B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udicial review, due to the wealth re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clusive planning policy itself, the attitude of the court towards inclusive planning policy reflects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judiciary also shows an obvious tendency of politicization on this issue.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nclusive planning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also provides the system design of indemnificatory apartment's allocation policy at the local level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provides the experience of regulation in comparative law.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行政法视野下的公私合作问题”(项目批准号:11JJD820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71.2;DD91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强;李洋;;居住分异与社会距离[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2 刘冰,张晋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划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12期
3 李志刚,吴缚龙,刘玉亭;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倡导还是控制[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6期
4 刘精明,李路路;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我国城镇社会阶层化问题的实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5年03期
5 李泠烨;;城市规划合法性基础研究——以美国区划制度初期的公共利益判断为对象[J];环球法律评论;2010年03期
6 李泠烨;;城乡规划中“公共福祉”的判定研究——一则著名美国案例的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行政法学研究;2012年02期
7 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玉坤;黄文勇;;转型社会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角色功能研究——以东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2 孟天广;;社会分层与政治态度层化——改革以来社会变迁的效应(对1990—2001年的分析)[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8年04期
3 李强;李洋;;居住分异与社会距离[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4 侯慧丽;李春华;;北京市流动人口住房状况的非制度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5 钟洪亮;;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责任:1949—2009[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徐建清;;成年国民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郑子敏;;从房地产广告看城市居住社会分层——以福州市楼盘广告为研究对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7期
8 王妍;;论现代化进程中的以人为本理念[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10期
9 邓国营;柴国俊;邓富民;;住房价值与社区质量——基于城镇住户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1年09期
10 韩琛;;重估新世纪中国电影的文化主体性[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Shaun Breslin;;国家主导型发展的历史考察:从李斯特到中国治理模式(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方劲;;社会劳动变迁过程中的个体安全议题[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黄建彬;;论特区后时代特区改革和发展的动力问题[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熊洋;;浅谈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5 黄岩;;从集体福利到公共财政:五保供养政策范式转变的挑战——以广东西部M市为例[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黄亚平;;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发展目标研究[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7 张晋庆;;推进新农村建设,探询城中村改造症结及策略——以青岛城中村为例[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8 胡小强;李玲;林太志;王钰;;混合居住社区内部分异实证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吴芳芳;;基于邻里关系的大型居住“社区”规划研究——以北京回龙观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10 周文;赵方;;改革的逻辑:从市场体制到市场社会[A];“外国经济学说与当代世界经济”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20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韩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国家治理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吴庆华;城市空间类隔离[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婷;中法移民聚居区更新政策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吴帅;分权、制约与协调:我国纵向府际权力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李慧凤;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D];浙江大学;2011年
7 田静;教育与乡村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毛德儒;中国模式兴起的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李棉管;行动中心制度主义:重构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制度分析框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雅丽;新闲暇空间:现代城市商业会所的组织、消费与重构[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经q,
本文编号:22440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244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