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把法律作为修辞”的限度——与陈金钊教授商榷

发布时间:2018-09-16 21:07
【摘要】:陈金钊教授倡言把法律作为修辞,以对抗当下我国过于强大的政治修辞、道德修辞。该观点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论述的"法律修辞"是一个歧义性概念:把法律作为言语论辩技巧意义上的语言修辞,混淆了法律思维本身与对法律思维的表达;把法律作为论证模式、为结论的可接受性提供说服力的论证修辞,赋予了法律修辞太高的期待。法律修辞或然性推理的逻辑基础、达成主体间合意的路径以及可接受性的评价标准的特点,理论上是对经典法治的反动,实践中因为法律修辞的泛化和滥用而具有背离法治目标的倾向。因此,法律修辞只能是辅助性的法律方法。法律修辞的限度是逻辑,只有将法律修辞限制于逻辑范围,在合理(逻辑)性、合法性的基础上,可接受性才有意义,过度地强调可接受性很有可能将法治导入歧途。
[Abstract]:Professor Chen Jinzhao advocated that law should be regarded as rhetoric to counter the political rhetoric and moral rhetoric of our country. Although the viewpoint has some positive significance, the legal rhetoric is a ambiguous concept: taking law as the rhetorical figure of speech argumentation skills confuses the legal thinking itself with the expression of the legal thinking; Taking the law as the argumentation mode and providing persuasive argumentation rhetoric for 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conclusion endow the legal rhetoric with too high expectation. The logical basis of legal rhetoric probabilistic reasoning, the path of reaching consensus among subjec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ceptable evaluation criteria are, in theory, reactionary to the classical rule of law. In practice, there is a tendency to deviate from the goal of rule of law because of the generalization and abuse of legal rhetoric. Therefore, legal rhetoric can only be an auxiliary legal method. The limit of legal rhetoric is logic. Only by limiting legal rhetoric to logical scope, on the basis of rationality and legitimacy, can acceptability be meaningful. Too much emphasis on acceptability is likely to lead the rule of law astray.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自适应逻辑研究”(13YJAZH131)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0-0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文科;;政治修辞情景的一般特征——兼以9·11事件为例[J];江汉论坛;2008年03期

2 张云秀;;论法官的修辞[J];法律方法;2011年00期

3 汪捷宇;;浅谈翻译的修辞空间[J];法国研究;2012年02期

4 陆燕;;修辞情境与语言意义体系的建构[J];学理论;2010年33期

5 陈金钊;;把法律作为修辞——讲法说理的意义及其艺术[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陈英;;政治修辞中的语言操纵:典故、借喻和隐喻[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1年02期

7 谢晖;;论法律的逻辑命题与修辞命题——制度性修辞研究之四[J];法学评论;2014年03期

8 焦宝乾;;司法中的法律修辞:国内研究述评[J];法治研究;2012年01期

9 沈寨;;当权利成为一种修辞——对当下权利实践问题的反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10 谢晖;;法治预设与设问修辞——制度性修辞研究之三[J];文史哲;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勇卫;;简析酒语词语义的生成和修辞认知[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邵志洪;;英汉拟人法使用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蒋红艳;徐晓杰;;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美国俄勒冈大学罗伯特·柯拉克荣誉学院院长、教授 大卫·弗兰克 编译 陈汝东 惠东坡;国家修辞:中国形象塑造的新视角[N];中国教育报;2012年

2 美国俄勒冈大学 大卫·弗兰克;国家修辞的核心是说服而非武力[N];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袁影;修辞批评新模式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杨家勤;英语演讲修辞性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王云;作为解构策略的修辞[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曹磊;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瑜;翻译的修辞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6 郭伟;“耶鲁学派”解构批评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毅;报纸新闻报道的叙事修辞批评方法探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肖微;保罗·德曼修辞批评的洞见与盲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海燕;修辞性条件句的多视角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马桂芳;詹姆斯·费伦修辞性叙事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于克燕;修辞手段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陈娟;西方修辞视角下的迪斯尼乐园[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7 林心愉;“以反修辞之名行修辞之实”对美国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的解剖[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泓;易中天现象:大众传媒与知识分子的修辞合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悦;政治演讲中的修辞情境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10 陈姗姗;修辞叙事交流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448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2448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f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