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法律询问答复的效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30 00:08

  本文关键词:法律询问答复的效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法律询问答复是指《立法法》第55条规定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对有关具体问题法律询问进行研究并作出答复的一套制度。在1999年董焕斌诉钦州市钦城管理区计划生育局的判决中,原审法院将法工委复字(1996)2号《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计划生育系统执行行政处罚法有关问题的批复》作为审判的依据直接引用。与之相类似的多个案例也显示法律询问答复已成为法律实践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规范性依据。然而,关于法律询问答复的文件性质、出台程序尤其是其规范效力上存在诸多问题,皆无相应确定规范予以明确,使得其在实践当中出现了很多的争议,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法律询问答复的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其内部刊物《人大工作通讯》(现称:《中国人大》)第五期上的一份答复文书。但观察其文本内容的格式演化,法律询问答复真正作为一种体制制度固定下来,应当是在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之后。作为法律解释的一种替代性制度,法律询问答复与法律解释分享着相同的法解释学理论基础,所解决的都是规范与现实之间的互动关系。都是根植于法规范与法现象,以现象对规范进行解析,以规范对现象进行表达的一种解释活动。然而与之不同的是,圉于自身定位问题,法律询问答复在解释者立场上遭遇的矛盾更为突出。法律询问答复,其是来自于立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凭借自身对立法过程以及立法原意的理解,对法律的具体问题进行阐释,进而对原条文中模糊不清或者未规范的内容作出理解式的表达。显然属于更贴近立法者立场的理解。法律询问答复虽然针对的是具体问题,但其作为站在立法者立场进行的解释活动,仍可以被视为是在从事一种法的续造工作,又或者说是一种规则的创造活动。然而法律询问答复毕竟不是立法者的法律解释,无法满足对于解释者主体的资格要求,这便造成了其在法律解释独断性与法规则创造独断性上的矛盾。前述理论的矛盾投射到制度实践层面,归纳起来正是法律询问答复的效力问题。对于一份规范性文件而言,能够对其效力产生影响的有两大因素:文件的作出机关与文件本身的性质位阶。但究竟其效力的决定是由作出机关决定,还是受规范性文件本身的位阶性质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同时,此两者亦是相互联系的问题。因此,研究法律询问答复的效力,需要分析法律询问答复的作出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的机构性质,以及法律询问答复本身的规范性质。机关性质决定所制定规范文件的对象效力,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为例,其性质是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的立法工作提供专业的服务辅助的机构,而不是一种享有立法职权的职能机构。“协助”是其机构的主要任务及其工作机构属性的核心内涵。同时,这种对于工作机构范围的理解也不能做扩张解释,历史上曾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办公室作出两份法律询问答复的作法,是不合适的。且考察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工作人员与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的重合程度,以及我国现行宪法体制,法工委制作法律询问答复的行为也不存在权威性转移的问题,法律询问答复的效力所基于的文件制作机关仍应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机构而非全国人大常委会。由于其工作机构的设置模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对于各国家机关并没有管辖或监督权。甚至对于下级人大常委会的同机构亦无直接隶属关系。因此,基于机关性质决定规范文件的对象效力的规则。常委会工作机构制作的文件,对于其他国家机关并无法律上的拘束力,这种效力最多只及于本机构的内部,不具有外部普遍性。同时,规范文件自身性质影响着文件的规范效力(效力等级),通过对比法律询问答复与法律解释的作出机关、启动程序、答复程序、条文设置以及备案问题,可以得出结论:法律询问答复并不属于立法解释范畴。同时,分析1981年《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的内容,也可判断,法律询问答复亦非具体应用解释。法律询问答复应当是一种贴近立法原意的阐释,它无法直接纳入现行法律解释体系范围。因此,法律询问答复并没有获得如法律解释一样的规范效力。不能与法律解释一样获得等同与法律的最高规范效力以及优先的适用性。然而法律询问答复也不是普通的一般性内部文件,不能以内部通知或内部文件所呈现的内部效力状态对法律询问答复效力进行简单类比和评价。法律询问答复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规范文件,应当有特殊的效力体现,不能完全否认其效力的外部性。在实践中,以《关于镇委镇政府可否停止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的询问答复》等为代表的某些具体法律询问答复案例也证明了其确实呈现出了一定外部效力表征。综合分析,法律询问答复应当具备个案指导效力,此种个案指导效力直接源于法律询问答复的理论基础。各国家机关在法律实践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进而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机构提出询问,寻求答复。其行为本身就隐含着询问机关承认作出答复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具有答复权威性。即承认了法律询问答复对于其在实践中遭遇的个案有着指导效力。且在实践中,法律询问答复亦开始向个案效力转向,自2007年初起,全国人大门户网站不再更新法律询问答复,各种相关的汇编书籍也不再公开出版,把法律询问答复制度转化成为一种只运行于国家机关内部的业务活动,一种只针对询问机关的个案模式。在追溯力方面,也存在案例实践显示,法律询问答复对于所答复的个案具有直接追溯力。当然,这并不代表法律询问答复对其他类似案例和法律实践完全无效,其仍可作为贴近立法原意的权威性参考规范被选择适用。效力等级层面,由于法律询问答复自身性质不明,并非一般意义上法律体系内的法规范文件;通过与不同层级的法规范性文件考察对比可发现,其在效力上也不会优于先行法规范体系中任何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拘束力上不具有优先适用力。然而,这并不代表着法律询问答复的位阶就必然处于规范性法律体系中的所有文件之下。在无明显冲突的其他法规范性文件存在的情形下,其对于适用机关有着最高效力,必须尊重服膺。若认为询问答复的理解与其他法规范性文件规定存在冲突,可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审查,作出正式的立法解释。作为一种在立法时被刻意留白的制度设计,法律询问答复是不完美,甚至不完整的。其效力问题虽然可通过论证进行理解,但作为立法,其缺乏清晰的效力指向。同时,在建设法治中国、充分发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解释作用的呼声中,法律询问答复这种过渡模式的制度,亟待改进。针对问题,在参考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总结设计三个层次的改革方案。保守型方案主要承认当前法律询问答复所呈现的内部个案效力为基本内容,并不对法律询问答复的制度的实质内容作出任何修改和变动;稳健型方案主张保留法律询问答复制度,将《立法法》第五十五条后半部分的备案规定改为批准制度,从而赋予其法律效力,解决效力问题;开拓型方案要求摒弃当前存在的法律询问答复的一整套制度构架,将法律询问答复所承担的工作全部转移到法律解释工作中完成。此三套方案各有优缺,可为未来立法实践提供不同要求的参考。期待最高权力机关能立足现实,对于各种制度设计判断取舍,选择最适宜的改革方案,最终解决法律询问答复所面临的制度困境。
【关键词】:法律询问答复 效力 法律解释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0.0
【目录】:
  • 摘要2-6
  • Abstract6-13
  • 导言13-18
  • 第一章 法律询问答复概述18-27
  • 第一节 法律询问答复的概念内涵及本文研究对象之界定18-19
  • 第二节 法律询问答复制度的由来19-23
  • 一、法律询问答复的制度起源问题20-21
  • 二、法律询问答复制度的历史演变21-23
  • 第三节 法律询问答复制度的理论渊源23-27
  • 一、解释学与法解释23-24
  • 二、法律询问答复中解释者的立场与矛盾24-27
  • 第二章 决定法律询问答复效力的因素27-42
  • 第一节 法律询问答复作出机关的性质分析——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为例27-31
  •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的属性问题27-29
  • 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组成人员以及权威性转移问题29-31
  • 第二节 法律询问答复文件性质之分析31-38
  • 一、关于法律询问答复性质的各种观点31-32
  • 二、法律询问答复的属性32-38
  • 第三节 法律询问答复效力的决定因素38-42
  • 一、制定机关性质决定文件的对象效力39-40
  • 二、文件自身性质影响文件的规范效力40-42
  • 第三章 法律询问答复的效力分析42-55
  • 第一节 法律询问答复的效力范围42-47
  • 一、法律询问答复的效力表现42-45
  • 二、法律询问答复的追溯力分析45-47
  • 第二节 法律询问答复的效力等级体现47-52
  • 一、法律询问答复与法律之间的关系47-48
  • 二、法律询问答复与立法解释之间的关系48-49
  • 三、法律询问答复与具体应用解释之间的关系49-50
  • 四、法律询问答复与其他法规范性文件之间的关系50-52
  • 第三节 法律询问答复的效力52-55
  • 第四章 法律询问答复制度的未来改革方向55-60
  • 第一节 制度问题及已存在的一些观点建议55-56
  • 第二节 法律询问答复制度的改革方案56-60
  • 一、保守型改革方案57-58
  • 二、稳健型改革方案58-59
  • 三、开拓型改革方案59-60
  • 结语60-61
  • 参考文献61-64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4-65
  • 后记65-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大军,张成元;法律解释的必为性和可行性[J];当代法学;2002年07期

2 陈金钊;法律的特性与法律解释——法律解释的一种本体论探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郑金虎;;影响法律解释的因素研究[J];法律方法;2003年00期

4 胡敏敏;;论法律解释的目标[J];法律方法;2003年00期

5 周小桃;论法律解释[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6 谢晖;符号、解释学与中国古典法律解释[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03期

7 李果,刘愈菀;法律解释的必为性和可行性[J];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陈金钊;法律解释(学)的基本问题[J];政法论丛;2004年03期

9 郭志强,许志平,郝建艇;法律解释的批判性分析[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5期

10 丛涛;在规则与事实之间(二)——对适用层面上的法律解释的追问[J];理论月刊;200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国华;;关于法律解释的概念问题[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2 李道刚;;论法律解释的“历史性”问题[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3 魏治勋;;论法律解释的合法性逻辑结构[A];第一届全国非形式逻辑与法律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曹晓如;;论税法解释的目标与原则[A];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继成;;法律解释-裁判规范的正当性证明[A];2001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1年

6 姚知兵;;司法改革过程中法律解释的非制度性方面打入和应对[A];2003年贵州省宪法法理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蒋奋;;WTO反补贴案件中法律解释问题实证研究[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四)[C];2005年

8 蒋奋;;WTO反补贴案件中法律解释问题实证研究[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三)[C];2004年

9 刘歌;丛青;;对一起管辖权纠纷案件中法律解释问题的剖析[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下卷)[C];2000年

10 韩晓燕;;也谈刑法分则第九章渎职罪主体的问题——以刑法与法律解释的冲突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年会论文集(2011年度)[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冰 晓玲 兆利;与“诉”有关的法律解释[N];检察日报;2000年

2 傅达林;“法律解释依赖症”[N];检察日报;2012年

3 江媛;法律解释之探究[N];江苏经济报;2014年

4 江苏扬州读者 马融;罪刑法定规制法律解释[N];检察日报;2004年

5 周旺生;改善中国法律解释制度诸境况[N];法制日报;2007年

6 王 旭;法律解释的必要性及基本思路[N];人民法院报;2006年

7 沈路涛;全国人大常委会规范法律解释工作程序[N];人民日报;2004年

8 李克杰;法律解释岂能如此随意[N];检察日报;2006年

9 陈卫平;浅议法律解释之客观性[N];江苏法制报;2006年

10 盛大林;法律解释提案权应该适当扩大[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谢晖;中国古典法律解释的哲学向度[D];山东大学;2005年

2 管伟;中国古代法律解释的学理诠释[D];山东大学;2008年

3 王彬;法律解释的本体与方法[D];山东大学;2009年

4 王国龙;法律解释的有效性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武飞;法律解释:服从抑或创造[D];山东大学;2006年

6 魏胜强;法律解释权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立飞;法律解释体系问题初探[D];湘潭大学;2007年

2 孟欣然;法官法律解释主体资格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牛晓天;法律解释之浅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4 郑瑜;论法律解释[D];郑州大学;2007年

5 安佳;我国法律解释体制法理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6 梁彩虹;法官的法律解释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彭芳;法律解释中的情、理、法[D];湘潭大学;2007年

8 尹洪阳;法律解释的本体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9 曹阳;法律解释对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海洋;论法律解释的循环[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法律询问答复的效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58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358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3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