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发生机理与善治路径
本文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发生机理与善治路径
【摘要】: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频发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群体性事件的应对背后隐含着高压管控治理思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超越窘困的高压治理模式,调节社会安全气压,多种路径精准发力,实现新常态下群体性事件的善治。一是调整利益分配失衡,降低社会暴戾气压;二是完善评价体系,减轻基层政府稳控压力;三是转变职能,树立公信,主动削弱质疑压力;四是畅通表达协商渠道,引导理性消解压力。
【作者单位】: 江西警察学院基础理论教研部;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新常态 善治 压力
【分类号】:D631.43
【正文快照】: 目前我国依然处于剧烈变化、深刻变革的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正以“中国速度”进行跨越转型,社会转型的速度、广度、深度、难度均前所未有。在这个特殊的转型期,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加剧,社会整合难度大,社会行动失范多,许多潜在的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凸显。其中群体性事件频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应星;;“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J];开放时代;2007年06期
2 金太军;沈承诚;;从群体性事件到群体性行动——认知理念转换与治理路径重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姚毅奇;;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置群体性事件[J];人民政坛;2014年10期
4 张有亮;作为国家治理选择的治国方略探析[J];社科纵横;2003年02期
5 马广海;;从群体性事件看转型期社会心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6 郭根;;当前中国利益格局困境的分析与破解[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立志;曹亚玲;;从经济法视角看社会团体的法主体地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2 颜良伟;;冲突与协调:民事抗诉中检法关系新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3 殷琼;;试析乡村精英在群体性冲突预防中的功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明成满;;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群体性事件进行教学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吕欣;;经济型群体性事件的处置[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6 李广学;杨秀梅;;冲突与和谐——我国转型期体育发展的必经之路[J];安徽体育科技;2008年04期
7 陈明凡,宋衍涛;政治冲突与整合理论的产生和发展[J];北方论丛;2003年01期
8 林兴初;;快速转型期社会矛盾的演化及化解机制——基于台州市2005—2009年党政部门信访数据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郄海霞;;美国高校与社区关系:冲突与合作[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10 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立会;;社会冲突理论及其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2 郝明;;政府转型条件下公民话语权实现的探讨[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3 左雪松;;从阶级冲突到社会冲突观—马克思与科塞的冲突思想[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虞崇胜;郑迎春;;政通才能人和——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5 周敏浩;刘彦蕊;;社会变迁的基本理论范式与表现形式评述[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郝彩虹;;冲突与和谐——从科塞的冲突功能理论看我国农民工与市民的利益冲突[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蔡久旭;;社会冲突视角下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思考[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月球;;农村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燕舞;;农民集体行动的研究路径[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10 付诚;王一;;市场规则体系下的“无直接利益冲突”问题初探[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敬;审计期望差距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3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建勋;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8 陈微波;利益分析视角下的转型期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陈汉良;毛泽东社会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董芳芳;湖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高博;当代中国政治冲突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景旺;中美群体纠纷解决机制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兆丰;基于竞合战略的中国汽车行业供应链优化模式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姜自安;马克思主义阶级冲突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王海鹏;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冲突机理与协调机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陈俊夫;公共危机决策反馈纠偏机制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邓丽萍;完善我国行政调解制度构想[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建嵘;;对560名进京上访者的调查[J];法律与生活;2007年10期
2 郑青;;利益政治实践范式:利益和谐制度构建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王国勤;;“集体行动”研究中的概念谱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刘培伟;;基于中央选择性控制的试验——中国改革“实践”机制的一种新解释[J];开放时代;2010年04期
5 于建嵘;;有一种“抽象愤怒”[J];南风窗;2009年18期
6 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7 王立新;试论我国社会分层中人民利益表达制度的建构[J];社会科学;2003年10期
8 马广海;;论社会心态:概念辨析及其操作化[J];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9 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年02期
10 怀默霆;;中国民众如何看待当前的社会不平等[J];社会学研究;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杭生;[N];北京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修成;1978年以来中国信访工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金祥,范颖华,朱坚;社会转型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理性分析[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杨瑞清;余达宏;;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其治理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3 李金;;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维护社会稳定[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杨瑞清;辜静波;;关于弱势群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透析[J];求实;2005年12期
5 王玉龙;吕云涛;;健全能量释放机制,加强突发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控制[J];台声.新视角;2005年06期
6 李新钰;蒋连舟;赵超;;试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与防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农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四大机制[J];领导决策信息;2005年39期
8 麻彦伟;;乡镇政府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原则[J];领导科学;2005年23期
9 余凌云;唐荧;;论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5年02期
10 李万和;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J];公安研究;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雁英;;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及其根源分析[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董v,
本文编号:981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981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