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与惩罚:社区矫正功能的双重定位及实现路径
本文关键词:恢复与惩罚:社区矫正功能的双重定位及实现路径
【摘要】:社区矫正以刑罚人道、轻刑化为行刑原则,体现了恢复性司法理念,但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属性是明确的。在我国当前的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过分强调社区矫正的恢复性与教育性功能,忽视了其所具有的刑罚惩罚性功能的倾向。这种方向性偏差直接影响社区矫正的推广与完善。应当平衡社区矫正的惩罚性与恢复性功能之间的冲突。结合我国国情,在继承与发展恢复性功能的基础上,确立与完善惩罚性措施体系。
【作者单位】: 济南大学法学院;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社区矫正 惩罚性 恢复性 双重定位
【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自由刑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项目编号:11CFXJ0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6.8
【正文快照】: 自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社区矫正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迅猛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我国2011年2月25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规定了对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这是我国第一次将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写入刑法,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强;;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矫正惩罚机制[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刘守芬,王琪,叶慧娟;社区矫正立法化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3 刘强;;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反思[J];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管仁亮;;社区矫正制度刍论[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黄先;刘畅;;监狱人格的成因及矫正机制探析[J];财经政法资讯;2010年05期
3 张昕航;;试论社区矫正适用对象的完善——以劳动教养为视角[J];中国司法;2006年02期
4 王琪;;论我国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J];中国司法;2007年02期
5 管仁亮;王璐;;社区矫正制度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6 邓文莉;;“两极化”刑事政策下的刑罚制度改革设想[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张传伟;;我国社区矫正法律体系构建研究[J];东岳论丛;2011年07期
8 傅强,朱旎;社区矫正的程序保障制度比较研究[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9 陈巧燕;;量刑程序控制机制的模式化分析及本土化建构[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洪泓;;社区矫正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之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熊春泉;童春荣;;规范量刑与自由裁量——博弈中的纳什均衡[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杜雄柏;万志鹏;;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尽快恢复和完善工读教育[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许玫;周支军;;我国行刑社会化的现实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3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文秀;美国“囚犯战争”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陈莹莹;刑事检察监督的程序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孙辉;上海社区矫正中的第三部门参与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王维;社区矫正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5 肖世杰;清末监狱改良[D];湘潭大学;2007年
6 王顺安;社区矫正理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吴富丽;刑法谦抑实现论纲[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李同民;我国受刑人权利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李巍;现代司法理念下的中国缓刑制度的完善[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刘津慧;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勇平;出监监狱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2 石长清;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林政;论社区矫正对象的权利保障[D];苏州大学;2010年
4 乔远;短期自由刑及其行刑社会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杨志锋;我国社区矫正执行主体模式的法律思考[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成娟;社区矫正的福利性和惩罚性及其关系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夏华龙;我国监狱行刑权运行机制变革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冯元奕;贪污贿赂罪司法轻刑化现象之探讨[D];河南大学;2011年
9 于丹;论我国社区矫正之检察监督[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俊;试论罪犯改造中的人权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顺安;社区矫正的几个法律问题[J];法学杂志;2003年05期
2 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J];法学杂志;2006年02期
3 刘强;王琼;;我国社区矫正评估体系的构建[J];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会霞;;从“矫枉过正”到“刚柔并济”——我国社区矫正理念重塑及实务探索[J];政治与法律;2011年05期
2 曹扬文;;社区矫正制度的价值评判[J];中国司法;2009年12期
3 ;中澳社区矫正研讨会在京召开[J];人民调解;2006年08期
4 黄瑞;;社区矫正中的检察机关角色定位与程序设计[J];人民检察;2009年19期
5 毛凌云;;社区矫正的中国路径[J];南风窗;2011年13期
6 ;言论广场[J];中国司法;2005年09期
7 张昕航;;试论社区矫正适用对象的完善——以劳动教养为视角[J];中国司法;2006年02期
8 魏红;;论社区矫正在刑罚中的运用[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谷秋实;;中等发展城市推广社区矫正可行性分析——以常德为例[J];法制与社会;2008年32期
10 李晓娥;;我国社区矫正研究文献的评介与思考[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宏芳;;社区矫正制度探析——以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为例[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伟科;;浅谈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3 狄小华;;论犯罪的恢复性矫正[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4 狄小华;;试论犯罪的恢复性矫正[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章颖芳;王磊;;恢复性司法视野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制度完善[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齐岩军;;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之必要性[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7 齐岩军;;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之必要性[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于阜民;;犯罪现象范畴论纲——兼论犯罪学与刑法学研究对象分野[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9 于阜民;;犯罪现象范畴论纲——兼论犯罪学与刑法学研究对象分野[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于阜民;夏弋舒;;犯罪现象的概念和特征——再论犯罪学独立的研究对象[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杰 南宁市公安局青秀分局;略谈青少年社区矫正制度的构建[N];法治快报;2011年
2 本报见习记者 李吉斌 本报记者 陈丽平;社区矫正制度上升为法律规定[N];法制日报;2011年
3 喻建立 刘枫;社区矫正制度的内容尚待细化[N];检察日报;2011年
4 记者 陈华;加快完善社区矫正制度[N];中国社会报;2009年
5 郑斌斌;镇江首例恢复性矫正获成功[N];江苏法制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左燕东;社区矫正制度探访[N];山西日报;2009年
7 欧阳晨雨;吸毒≠犯罪[N];中国妇女报;2006年
8 记者 阙爱民 陈小平;拿驾照,不必扎堆学[N];河南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苏华;走进中心戒毒所[N];凉山日报(汉);2006年
10 刘彤;多用路多交费 少用路少交费[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薇;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成德苗;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鑫;论政府主导下的社区矫正制度[D];汕头大学;2011年
4 王俊华;改革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5 丁汀汀;社区矫正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吴秋娜;社区矫正制度本土化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7 张毅;本土环境下社区矫正制度之构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8 王莹;我国社区矫正制度适用的实例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创伟;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10 陈晓琰;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818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981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