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德国互联网监管:立法、机构设置及启示

发布时间:2017-10-16 20:02

  本文关键词:德国互联网监管:立法、机构设置及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德国 互联网监管 行业自律 《联邦数据保护法》


【摘要】:作为世界信息技术的引领者之一,德国针对互联网监管所作的努力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在宏观制度设计上,德国紧紧依据维护国家安全、保障社会秩序和促进行业发展等价值目标,从联邦、各州和行业协会三个层面对与互联网监管相关的立法和机构设置进行明确的调整,并确立了以行政部门为主导的互联网监管体制。在具体操作上,德国不断对有关立法进行及时修正和补充,同时设立了权责分明的监管机构来加以实施。总结德国互联网监管的成功经验,对于优化我国的互联网监管体制,完善相关立法和机构设置,提升我国互联网监管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关键词】德国 互联网监管 行业自律 《联邦数据保护法》
【基金】: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法和比较法视角下的互联网监管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3AFX008)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D951.6
【正文快照】: 随着互联网的影响延伸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侵权、网络犯罪等各种新的社会问题也相伴而生,对互联网的监督和管理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保障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促进行业发展,德国采取了包括立法、机构配置和技术升级等在内的各种互联网监管措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夏建中;;中外警务信息化对比探究——以德国警务信息化为切入点[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颜晶晶;;传媒法视角下的德国互联网立法[J];网络法律评论;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崇山;[N];法制日报;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敬宏;张为杰;李玲;;西方新闻传播学关于社交网络中隐私侵权问题的研究现状[J];国际新闻界;2014年10期

2 李源粒;;网络安全与平台服务商的刑事责任[J];法学论坛;2014年06期

3 俞锋;徐摇萍;;媒体融合发展亟待法治护航[J];中国出版;201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化冰;互联网内容规制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2 高文苗;马克思自由观视阈下网络言论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3 李小宇;中国互联网内容监管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建成;基于C#的公安行政案件法律文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2 陈志群;我国网络管理规范的内容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沈文旭;情报传输网络中流量识别技术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14年

4 Lee Zhuomin;[D];复旦大学;2013年

5 戴斌;基于移动数据业务的DPI系统的研究及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6 陆光伟;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7 曾丽华;网络代购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阿尔布雷希特·黑塞;;德国广播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与法律规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07期

2 夏建中;;推进社区警务科学发展 实现群众满意根本目标[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唐绪军;破旧与立新并举 自由与义务并重──德国“多媒体法”评介[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03期

4 何勇;;德国广播电视的法律框架和监管体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锡骏;;关于天津市发展互联网的几点建议[J];求知;2011年07期

2 黄宝华;从纳斯达克指数动荡看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方向[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08期

3 刘九如 ,刘韧;谁爱互联网标签?——中国互联网各阶层心态分析[J];南风窗;2000年05期

4 沈望舒;;关注互联网的社会冲击[J];北京观察;2001年10期

5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统计[J];中国信息导报;2003年07期

6 黄学贤;陈峰;;互联网管制背景下的网络人权保障体系探析[J];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肖军;;两岸携手 合作共赢——首届两岸互联网发展论坛侧记[J];台声;2009年08期

8 彭丽琼;;移动互联网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9 赵意伦;;浅析西部城市中心城区互联网产业的现状与对策——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1年17期

10 黄健红;祁广谋;;越南互联网发展状况分析[J];东南亚纵横;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林青;;互联网在资源整合中的作用[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2 闫彦;;移动互联网发展模式探讨[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张先祥;;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综述[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4 邸菁;贺博;汤刚;;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A];宽带中国战略与创新学术研讨会(30)论文集[C];2012年

5 郑宏剑;;我国无线互联网发展策略探讨[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汪旭东;;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科普新模式研究[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7 许泽聘;郑会颂;;一个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演变的系统动力学模型[A];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郗杰英;;深入研究“网络一代”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9 王红梅;;移动互联网现状与趋势浅析[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10 张思宁;;第二十一讲 青少年网络成瘾心理分析[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互联网产业:结合实业成趋势[N];人民邮电;2000年

2 ;努力构建繁荣诚信的互联网[N];人民邮电;2004年

3 ;下一代互联网将给我们带来什么?[N];人民邮电;2004年

4 洪黎明;中国互联网产业调查报告发布[N];人民邮电;2005年

5 本报实习记者 任克琴;流量超过日本 中国互联网越发显现重要作用[N];通信信息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林琳;多元化之路通向互联网又一“春天”[N];通信信息报;2005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黄新彦;曾剑秋:互联网应用崛起将促产业发展加速[N];通信信息报;2005年

8 信产部电信研究院政策研究所 续俊旗;优秀的文化产品成为互联网发展关键[N];通信信息报;2005年

9 张聪;中国互联网公司将联手对付全球五大唱片公司[N];中国经营报;2005年

10 季卫东;中国互联网的特色化生存[N];中华新闻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茂红;中国互联网产业组织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2 胡志兵;互联网生产和消费三个模式的微观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3 王婷;互联网服务业创新模式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4 梁美妍;话语民主与微观权力:虚拟公民社会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王延青;产业价值链理论研究及其在我国互联网电话产业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6 杨庆丰;互联网骨干网互联互通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7 林翔;互联网时代媒体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8 董正浩;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偏好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9 汪明峰;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胡章丰;面向新型互联网架构的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俊受;中国和韩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比较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2 李刚;互联网产业风险投资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李蕾;中国互联网吸引风险投资策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曾建;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合作竞争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5 范丽娜;中国手机市场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探讨[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6 吴蔚;我国互联网信息政策的发展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程安科;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盈利及利益协调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8 张路菡;消费者选择移动互联网手机终端的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刘滨;基于中韩比较的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梁国辉;中小互联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446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0446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e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