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历史分析
本文关键词:“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历史分析 出处:《齐鲁学刊》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分析中国古代立法的指导思想,应置之于中国古代德主刑辅的儒家治国方略的历史维度中进行。德礼教化作为一种伦理功能,其实效性必须依赖于法律保障,否则只能是虚有其表的抽象观念。唐律以刑罚为后盾不遗余力地推行伦理教化、加强礼教的合法性与强制性,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伦理教化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效用。
[Abstract]:The analysis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ancient Chinese legisl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he historical dimension of the Confucian strateg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by virtue and punishment in ancient China. As an ethical function, its effectiveness must depend on the protection of law. Otherwise, it can only be a superficial abstract idea. Tang Law, backed by punishment, spared no effort to carry out ethical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legality and compulsion of etiquette and education. Its fundamental purpose is to realize the practical utility of ethical education in the real society.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
【基金】:山西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律之‘礼’的内在逻辑与伦理价值研究”(1109014)
【分类号】:D929
【正文快照】: 伦理教化和法律制裁历来是统治者进行社会治理的两种基本手段。就其关系而言,《唐律疏议·名例》序疏云:“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一表述后来被称为“德本刑用”之说,并在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上被视为唐律的指导思想。然而,笔者认为这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雁飞 ,陆广泉 ,孟庆保;浅探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保障被害人权益问题[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季学好;;论康德的善良意志[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方赛迎;;人性维度的纳税人权利法律保护新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戴兆国;马克思伦理精神的现代性审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路红梅;;论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解放[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6 丰子义;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方法论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王淑敏;恩格斯与可持续发展理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8 李士坤;论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刘曙光;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发展过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田启波,严一;系统地分析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学习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险明;;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的几点思考——兼论矛盾与和谐辩证法的限定问题[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2 江林昌;;由世系探索炎、黄两族起源发展的时与地[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田鹏颖;;马克思和康德“两种实践”观的本体论隐喻——试从社会技术哲学视角看[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虞万里;;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5 赵生群;蔡德龙;;《左传》“哀公篇”疑义新证[A];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6 查清兰;;《左传》外交辞令的委婉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延风;;论文化的内聚力和外张力的辩证关系[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8 龙文玲;;论楚辞与礼乐文化[A];中国楚辞学(第二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2年
9 沈鸿;;《大雅》、《周颂》不载尧、舜传说考论——兼谈周文化与夏文化的亲缘关系[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10 余英华;;《史记》“尚让”思想探究[A];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七辑)——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建华;经济正义论[D];复旦大学;2004年
2 傅绍良;唐代谏官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4 高一农;汉赋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振龙;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蒲蕊;学校的自主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武;政府经济职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8 何敬中;英、法、德议会选举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江林;《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D];浙江大学;2004年
10 鲍远航;《水经注》文献学文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晓林;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唐仲春;明清至近代土家族宗法制度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常昭;《史记》士形象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李洪良;《檀弓》散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何丰伦;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全球化时代[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彭文芳;元代量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独国社;大学德育内容体系的整体构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9 贾俊侠;先秦史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呼东燕;论孔子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伯重;《唐律疏议》中所见的社会等级[J];云南社会科学;1988年05期
2 朱作鑫;浅论《唐律疏议》中反腐败方面的规定[J];兰州学刊;2004年05期
3 黄书建;《唐律疏议》与犯罪预防[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朱作鑫,陆超楠;从《唐律疏议》看唐代市政管理[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何勤华;唐代律学的创新及其文化价值[J];政治与法律;2000年03期
6 张国芝;;唐朝的“老小废疾”制度的现代意义[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Z1期
7 陈国凤;唐律述评[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8 任映艳;;从《唐律疏议》看中国古代的孝亲思想[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9 连宏;唐代复仇问题浅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张利兆;黄书建;;《唐律疏议》之犯罪预防特色与现实借鉴[J];犯罪研究;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硕;;以《唐律疏议》为例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忠信;法律工具主义批判[N];法制日报;2003年
2 马小红 中国人民大学;沟通与理解:法史学研究之于部门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著名法制史学家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张晋藩;一双法眼观古人[N];光明日报;2011年
4 范丽丽;我国古代各时期防洪法规[N];人民政协报;2010年
5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N];光明日报;2010年
6 王子今;论历史上的“德治”与“刑治”[N];光明日报;2003年
7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博士生导师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张晋藩;中国古代国情背景下的司法制度(六)[N];人民法院报;2010年
8 郝红梅;全球经济化要求法律国际化[N];消费日报;2002年
9 武汉大学 乜小红;简谈中国古代订立契约的方式[N];光明日报;2008年
10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黄进;法治,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N];法制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冯红;唐代刑法原则考论[D];河北大学;2010年
3 刘小明;唐宋判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连宏;汉唐刑罚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静;中国古代道德法律化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6 李芳;唐律奸罪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尹成波;从异子之科到禁止别籍异财[D];浙江大学;2009年
8 张维新;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珍;《唐律疏议》文献学价值新探[D];安徽大学;2010年
2 张莹;《唐律疏议》“皆”、“各”字例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徐慧娟;《唐律疏议》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赫健;《唐律疏议》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5 马海云;礼与《唐律疏议》[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窦亚菲;论家长权力在《唐律疏议》中的体现[D];兰州大学;2010年
7 姜霖;论《唐律疏议》中的家族伦理思想[D];重庆大学;2010年
8 徐蒙;《唐律疏议》与《宋刑统》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冉启斌;《唐律疏议》词汇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10 雷磊;唐代官吏职务犯罪立法及对今天的启示[D];内蒙古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37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437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