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辞学理论的基本立
本文关键词:新修辞学理论的基本立场——以佩雷尔曼的“普泛听众”概念为中心 出处:《政法论丛》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新修辞学 普泛听众 价值认知主义 真理共识论 论辩技艺
【摘要】: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理论对法律论证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其核心概念,即作为言说者之主观思维构造的"普泛听众",具有一种固有而不可化解的内在紧张关系。因为它所指涉的理性概念取决于言说者所内化了的社会、语言和文化视角下的世界观要素以及所涉及的生活领域内的特殊知识兴趣。一方面,"普泛听众"的概念暗含了法律论证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因此位于各种版本的明证和非理性立场之间;另一方面,它坚持的是一种实用主义导向的真理共识论。
[Abstract]:Mr . Perelman ' s new rhetoric theory has far - reach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egal argumentation theory . The core concept , that is , as the " universal audience " of the subjective thinking structure of the speaker , has an inherent and unacceptable intrinsic tension . On the one hand , the concept of " universal audience " implies the uncertainty and openness of legal argumentation , and therefore lies between the clear and irrational positions of various versions ; on the other hand , it insists on a pragmatic - oriented truth - consensus theory .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基金】:司法部2009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中青年课题《司法公正的技术标准及方法保障》(09SFB30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0-055
【正文快照】: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论题篇》与《修辞篇》在20世纪50年代再现生机,是与德国学者特奥多尔·菲维格(Theodor Viehweg,1907~1988年)、与比利时哲学家沙伊姆·佩雷尔曼(Cha錵m Perelman,1912~1984年)的努力分不开的。当时,两位学者都各自清醒地认识到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对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国龙;;佩雷尔曼新修辞学与法律论辩思想[J];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2008年00期
2 刘旺洪;;佩雷尔曼的法律思想述论[J];法制现代化研究;2001年00期
3 焦宝乾;;逻辑、修辞与对话:法律论证的方法[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4 侯学勇;;佩雷尔曼修辞论证理论研究[J];法律方法;2005年00期
5 焦宝乾;西方修辞学知识传统及其对法律论证的意义[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焦宝乾;;法律论证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比较法研究;2005年06期
7 朱良好;;法学研究型教学的基础论略[J];社科纵横;2007年09期
8 孔红;法律逻辑的研究工具与对象[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9 常安,朱明新;“法学的语言学转向”及其对我国法律语言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J];琼州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董晓波;;语言与法律——谈西方法律语言研究方法的嬗变[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传新;;法律推理形式的历史发展[A];第一届全国非形式逻辑与法律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熊明辉;;从法律论证到诉讼论证——谈谈法律论证逻辑研究对象的转变[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雪飞;佩雷尔曼新修辞学法律论证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2 侯晓杰;论新修辞学视角下的法律论证[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 王志伟;修辞学及其在法庭论辩中的应用[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4 丁华文;法律论证的修辞学进路[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372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437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