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初宪法顾问有贺长雄的制宪思想
本文关键词: 有贺长雄 超然内阁制 民国 政体 制宪 出处:《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有贺氏通过考察民国的成立史,提出所谓"统治权转移说"理论,试图表明这样一个制宪原则:民国与其他共和制国家有本质的区别,所以民国也可以采取与其他共和制国家不同的政体。同时,他通过比较其他共和制国家所施行的政体,得出这些政体均不适合民国的论断,进而认为民国采取的政体首先要符合中国的历史传统与国情。他提出建立所谓"超然内阁制"政体的主张,该政体取内阁制之名,行总统制之实,而且总统无须承担政治责任,完全脱离国会和政党的制约,其原型是日本和德国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政体。在"超然内阁制"政体的构想下,有贺长雄提出关于国会、大总统以及司法诉讼体制等方面的具体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使行政权完全独立于立法权和司法权之外,也就是使大总统为首的政府机关不受国会、政党和法院的制约。其制宪思想遵循的仍是明治宪法体制的模板与思路,将国家利益视若圭臬,带有威权主义和精英治国的色彩。
[Abstract]:By examining the founding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e put forward the so-called "transfer of ruling power" theory, trying to show such a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other Republican countries have essential differences. Therefore, the Republic of China can also adopt a different form of government from other Republican countries. At the same time, by comparing the regimes implemented by other Republican countries, he concludes that these regimes are not suitable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He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establishing the so-called "transcendental cabinet system", which took the name of the cabinet system and carried out the practice of the presidential system. Moreover, the president has no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and is completely free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parliament and political parties. Its prototype is the "dualistic monarchy" system of government in Japan and Germany, and under the concept of "transcendental cabinet" system of government. In the final analysis, he Changxiong put forward specific proposals concerning the Congress, the President, and the judicial litig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make the executive power completely independent of the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powers. That is to say, the government organs headed by the President are not restricted by the Congress, political parties and courts. Their constitution-making ideas still follow the template and train of thought of the Meiji constitutional system, and regard the national interests as the norm. With the color of authoritarianism and elite governance.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
【分类号】:D929;D921;K258
【正文快照】: 有贺长雄(1860—1921)是民初北洋政府的宪法顾问,与近代中国有许多渊源。11913年,他以“日本人宪法专家”的身份,对制宪问题频频发表看法,颇具社会影响力。然而,有贺长雄在很长时间内并未引起后人太多的关注,近年来,伴随近代中国宪政史研究的深入与北洋史研究的升温,这位曾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学继;;论有贺长雄与民初宪政的演变[J];近代史研究;2006年03期
2 张学继;民国初年的制宪之争[J];近代史研究;1994年02期
3 赵大为;有贺长雄及其《共和宪法持久策》[J];近代史研究;1996年02期
4 孙宏云;;清末预备立宪中的外方因素:有贺长雄一脉[J];历史研究;2013年05期
5 尚小明;;有贺长雄与民初制宪活动几件史事辨析[J];近代史研究;2013年02期
6 杨天宏;;清帝逊位与“五族共和”——关于中华民国主权承续的“合法性”问题[J];近代史研究;2014年02期
7 章永乐;;多民族国家传统的接续与共和宪政的困境——重审清帝逊位系列诏书[J];清史研究;2012年02期
8 沈大明;;民国初年关于行政诉讼体制的争论[J];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9 凌斌;;政治私约主义的正当性困境:政治宪法学批判——以《清帝逊位诏书》的法学解读为中心[J];清华法学;2012年06期
10 李启成;清末民初关于设立行政裁判所的争议[J];现代法学;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存田;土地情结——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原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张静;;公共性与家庭主义——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原则辨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王玮;;传统文化心理结构视域下的大学语文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9期
4 李照作;;政治制度变迁的动力与资源基础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09期
5 俞祖华,赵慧峰;近代来华西方人对中国国民性的评析[J];东岳论丛;2002年01期
6 薛玉琴;;民国初年有关制宪问题的争论——以马相伯的经历为视角的考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张力;;试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行政诉讼实践[J];法制与社会;2009年14期
8 张青玺;徐萍;;略论民国时期甘肃河西地区烟毒问题[J];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02期
9 金尚理;儒家伦理对中国社会组织的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10 王美蓉;;民国时期甘肃自然灾害的治理及其局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严泉;;从政治行动者角度看民国初年制宪失败原因[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2 徐新建;;“乡土中国”的文化困境——关于“乡土传统”的百年论说[A];人类学与乡土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2005卷[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西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正怀;民国时期审判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刘迪香;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省区军政体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严泉;民国初年的制宪与民主转型[D];上海大学;2005年
6 谢如程;清末检察制度及其实践[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7 白雅丽;司法的角色[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别琳;保守政党与民初政制:进步党的政治参与及其与国民党的互动[D];四川大学;2006年
9 李同民;我国受刑人权利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刘建军;代议制框架下的地方政治[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胜;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马慧斌;村民自治背景下的村民政治参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叶书君;我国金融诈骗罪定罪模式研究与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4 方颉琳;中国行政诉讼思维新视野[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 祖娜;章士钊的行政裁判观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 吴先雷;民国初年革命派与立宪派、北洋集团制衡下的合作[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红霞;1949年后的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佳穗;论宪政意识[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9 田治勇;民国初期议会制度探析[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张清;论社会主义新农村视域中的新农民问题[D];苏州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永;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从汉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的建国模式转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谭英华;试论马考莱的史学[J];世界历史;1983年01期
3 阎照祥;;英国辉格史学派先驱者论略[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章开沅;50年来的辛亥革命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9年05期
5 张学继;;论有贺长雄与民初宪政的演变[J];近代史研究;2006年03期
6 喻大华;《清室优待条件》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J];近代史研究;1994年01期
7 赵大为;有贺长雄及其《共和宪法持久策》[J];近代史研究;1996年02期
8 罗华庆;清末第二次出洋考政与“预备立宪”对日本的模仿[J];江汉论坛;1992年01期
9 王建朗;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新视野——读《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J];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02期
10 张学继;;日本法学家有贺长雄与五大臣考察报告[J];历史档案;2008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黄兴涛;[N];中华读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英芳;论19世纪英国“辉格派”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学继;;论有贺长雄与民初宪政的演变[J];近代史研究;2006年03期
2 赵大为;有贺长雄及其《共和宪法持久策》[J];近代史研究;1996年02期
3 尚小明;;有贺长雄与民初制宪活动几件史事辨析[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3年07期
4 张学继;;袁世凯的宪法顾问:有贺长雄[J];浙江人大;2004年01期
5 朱忆天;;近代日本视野下的孔教运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6 秀麟 ,武岩;我国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译著小考[J];求索;1983年01期
7 左双文;袁世凯帝制舆论之特色管窥[J];娄底师专学报;1993年01期
8 郭玉富;张根生;;也谈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与袁世凯帝制的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山东文化学者 安立志;九十年前的国情论[N];南方日报;2009年
,本文编号:1457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457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