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科学证据可采性的多伯特规则及其前因后果
本文关键词: 多伯特规则 科学证据 证据可采性 出处:《江海学刊》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美国科学证据可采性标准的创建及发展过程中,多伯特规则是划时代的里程碑。在此之前是弗赖伊规则和美国《联邦证据规则》(1975年);在此之后是锦湖轮胎案中多伯特规则适用范围的扩张和2000年《联邦证据规则》的修改。多伯特规则并没有简单取代弗赖伊规则而一统天下,其审查判断要素也不限于证据的可靠性,而是同时关注到了证据的关联性。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merican standard of admissibility of scientific evidence, the Dobert rule was an epoch-making milestone. Before that, it was the Fry rule and the Federal evidence Rule of the United States (1975). This was followed by the expansion of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the Dobart rule in the Jinhu Tire case and the amendment of the Federal rules of evidence of 2000. The Daubert Rule did not simply replace the Fry Rule. Its examination and judgment elements are not limited to the reliability of evidence, but also concerned about the relevance of evidence.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法学院;扬州大学学报编辑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科学证据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号:10YJA82008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71.2;DD915.13
【正文快照】: 20世纪90年代,美国联邦法院通过多伯特案确立了科学证据(Scientific Evidence)可采性的一个新的标准。1996年,国内的《法律与医学杂志》即刊发了一篇编译文章———《Daubert案与科学证据的采纳》,开始评介多伯特规则。①此后,随着科学证据研究成果不断累加,对于科学证据可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西巨;;专家证言、新科学理论与法官角色——以美国法中的Daubert标准为中心[J];证据科学;2010年01期
2 张凤芹;Daubert案与科学证据的采纳[J];法律与医学杂志;1996年04期
3 张南宁;;科学证据可采性标准的认识论反思与重构[J];法学研究;2010年01期
4 刘晓丹;;美国科学证据可采性规则的立法变迁和评析[J];证据学论坛;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玲;李家宏;;论刑事诉讼中诉判同一原则[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2 刘少军;李延奎;;论辩诉交易与刑事和解的差异与融合[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3 刘少军;;论刑事诉讼合意的理论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曹达全;试析美国辩诉交易中控辩力量对比及其启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孙泳;;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价值及建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曹达全;;侦查阶段律师调查取证权新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7 陈瑞华;;无偏私的裁判者——回避与变更管辖制度的反思性考察[J];北大法律评论;2004年00期
8 成协中;;中国行政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模式与规则重构[J];北大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9 张韦碧;;品格证据的学理分析和我国的适用界限[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郭华;;美国专家证言的可采性研究——以美国判例与立法的互动为中心[J];北方法学;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新潮;;中国检察权及其权力配置[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张健;;世界各国(地区)反贪机构外部社会监督制度比较研究——兼论人民监督员制度监督范围与组织形式的完善[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课题组;伦朝平;范淑玲;贾颖玲;李继华;;人民监督员制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薛晓卫;;人民监督员选任机制完善构想[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胡志坚;;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问题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曼;;从逻辑学角度看刑事诉讼中间接证据的运用[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7 金_gf ;李若山;;法务会计:法庭上的专家证言——从人寿保险被起诉谈起[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8 廖山海;;浅论民事诉讼中的证人作证及其司法保护——兼对我国民事诉讼证人作证制度的几点思考[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9 林越坚;;论工程造价的证明责任和证明责任合同[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10 陈代春;;论刑事诉讼法修改与证据制度完善[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进德;协商性司法在西方的兴起[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尹晓红;我国宪法中被追诉人获得辩护权之保障[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4 李健;论法官的主体性[D];复旦大学;2011年
5 李德恩;民事调解中的当事人自治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7 吉伟莉;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鉴定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8 吴锋;刑事立案监督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吕洪民;中国陪审制度的困境与重生[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U,
本文编号:14678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467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