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社会分化与法律理性化

发布时间:2018-01-27 06:52

  本文关键词: 社会分化 法律理性化 韦伯 卢曼 出处:《思想战线》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百年来的德国学术史中,在20世纪初韦伯开创的法律类型学与世纪末卢曼贡献的法律演化理论之间,呈现出问题意识和理论逻辑上的呼应。在韦伯的法律社会学中,与现代社会诸领域的分化相伴随的,并非单一线性的法律理性化,而是法律的理性化与非理性化的趋势互为表里,祛魅与返魅的进程相互交织。韦伯在世纪初的这一深刻洞见,成为卢曼展开法律社会学追问的问题来源和研究起点,他基于社会系统论之上的功能分化理论,就是试图揭示伴随着现代社会的法律系统的功能分化所呈现出来的、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相互嵌入的悖论关系。
[Abstract]:In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Germany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between the typology of law initiated by Weber in early 20th century and the theory of legal evolution contributed by Luhmann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Weber's legal sociology is accompanied by the division of various fields of modern society, which is not a single linear legal rationalization. But the trend of rationalization and irrationality of law is intertwined with the process of disenchantment and disenchantment. Weber's profound insight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century. As the source of the question and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research, Luhmann launched the legal sociology, an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system, h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It is an attempt to reveal the paradox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ationality and irrationality embedded in each other with the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in modern society.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分类号】:D90
【正文快照】: 在德国现代学术史上,活跃于20世纪初的社会学大师韦伯(Max Weber)与世纪末的社会学大家卢曼(Niklas Luhmann)所处时代不同,所介入的理论视角和所运用的概念工具也不相同,但是,二者在法律社会学上的问题意识,以及所提交的理论解决方案上却呈现出清晰的前后呼应关系,展示了世界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2 强昌文;论当代中国社会法律的价值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3 陈宝胜;;公共管理模式嬗变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任丙强;家庭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对马克斯·韦伯观点的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吴贤静,郭松;心灵环保:环境伦理的宗教向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胡文木;;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徐文军;吕军利;;刍议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维度[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8 方敏;;现代性的历史进程、内涵和实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刘萍;;论奥菲利娅的悲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贺飞,陈世永;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的现代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德;;产业发展中的文化变迁——以江西省余江县中童镇眼镜业为例[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赵丹;;法律职业伦理的生成与基督教传统[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白云;;和谐社会下我国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蒋美华;李瑾瑾;;女性宗教认同研究——以郑州市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陈戈;储小平;;差序制度结构与中国管理革命——以李宁公司的发展变革为例[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9 董正华;;韦伯、桑巴特、托尼资本主义精神动因思想比较——兼评格林菲尔德的新著《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10 施雪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赵勇;结构化工作满意度及其对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宗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型私营企业诚信问题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微;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尹彦婷;和谐社会视角下公共行政人员职业道德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梁小利;企业社会责任的三维度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姚鹏;论我国政府采购程序的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7 金yN臣;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自治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陆兵;隐名股东法律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王世杰;焦作市农地流转问题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敏;小学班级管理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存生;法之合理性问题──麦考密克与韦伯之比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2 王志勇;韦伯的法社会学思想初探[J];法学评论;1988年04期

3 侯健;韦伯论近代法治与儒家伦理[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林端;中西法律文化的对比——韦伯与滋贺秀三的比较[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06期

5 朱景文;法治和关系:是对立还是包容?——从韦伯的经济与法律之间关系的理论谈起[J];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01期

6 陈景良;反思法律史研究中的“类型学”方法——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另一种思路[J];法商研究;2004年05期

7 李莹;杨晓丹;;关于建立法律权威的探析——从哈特到韦伯[J];三明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陆宇峰;;论现代社会中实体法与程序法分离[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年01期

9 朱君洲;;马克思·韦伯法学思想探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04期

10 李颖怡;;论法律的合理性——韦伯的法律思想解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季卫东;;全球化时代的法治范式转换与中国文明的经验[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贺利云;“合理化”之三个面向[N];法制日报;2008年

2 吴铮;英博客诽谤案:广告大亨怒告前雇员[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3 杨光斌;“合法性”遮蔽了什么?[N];学习时报;2007年

4 王增丽;数百受害者只能获赔千万英镑[N];人民法院报;2005年

5 王增丽;伦敦爆炸案受害者人均获赔4500[N];法制日报;2005年

6 叶传星;后现代法学与中国法制现代化研讨会举行[N];法制日报;2001年

7 黄小伟;法治化是信任重建之基[N];经济观察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孟林;法律自治理论的流变[D];吉林大学;2009年

2 程苗;韦伯形式理性法理论之评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杜健荣;卢曼法社会学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金星;论韦伯思想中的自然法[D];吉林大学;2009年

5 李强;从“法律文化研究”的角度审视马克斯·韦伯的法律社会学[D];吉林大学;2006年

6 罗文波;卢曼的自我创生法律系统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刘毅;现代性语境下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一个思想史的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邹益民;现代法律与政治中的诸神魔之争[D];吉林大学;2010年

9 孙国东;合法律性、合道德性与合法性:对哈贝马斯商谈论合法化理论的一种解读[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臧桂朋;论韦伯的法律理性化进程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柯贵福;诸神相争时代的国家认同[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3 胡p,

本文编号:14678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4678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a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