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学额纷争、移民族群和法律实践:以嘉庆朝广东新安县和江西万载县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28 06:51

  本文关键词: 清代 科举 学额 移民 法制 出处:《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作为科举考试中各地录取学生的额度,学额被视为一种公共教育资源。清代嘉庆一朝,广东新安县与江西万载县的土著与移民之间出现了学额分配上的纷争。这两场旷日持久的纠纷不仅表现出地方两个群体在公共教育资源上的竞争,也展现了清代地方社会族群建构和法制的有关内容。
[Abstract]:As a country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enrolling students in amount, places are regarded as a kind of public education resources. In the Qing Dynasty Jiaqing Dynasty, the plac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isputes between Xin'an County and Jiangxi, Guangdong native and immigrant Wanzai county. This two protracted disputes not only show competition in the public education resources on the local two groups also show the relevant contents in the local social and legal construction of ethnic group.

【作者单位】: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D929;C92-09;K249.3
【正文快照】: 科举学额是科举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考察学额分配政策以及分配过程中所产生的纠纷,研究者可以将视角扩展到学额问题背后的中国地方社会。关于这方面,已有谢海涛对科举时代地方官学录取学生数量问题的研究[1]、谢宏维对于江西地方土著与移民间学额纷争的研究[2],以及梁志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谢宏维,张研;清中晚期至民国时期江西万载的土客冲突与国家应对[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2 许怀林;棚民·客籍·客家意识——义宁州客家的历史实际[J];嘉应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3 ;嘉庆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J];历史档案;1993年01期

4 吕小鲜;嘉庆朝江西万载县土棚学额纷争案[J];历史档案;1994年01期

5 罗艳春;;教育、族群与地域社会——清中叶江西万载书院初考[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6年00期

6 谢海涛;;中国古代官学中的学生数量问题研究——以科举学额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为中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邓建鹏;;清代健讼社会与民事证据规则[J];中外法学;2006年05期

8 张伟然;梁志平;;定额制度与区域文化的发展——基于清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03期

9 谢宏维;棚民、土著与国家——以清中期江西省万载县土棚学额纷争案为例[J];中国史研究;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瑞;清代中期徽州山区生态环境恶化状况研究——以棚民营山活动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3年06期

2 张静;;论清代蒙学教育目的的双重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3 李巧;;清代监察官员之选任与考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刘丽丽;;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自然灾害的特点与成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冷光伟;;清代幕客盛行的原因及影响[J];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6 肖宗志;政府行为与废科举后举贡生员的出路问题[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7 樊雪莱;;回首百年话科举——论科举制度历经的沧桑及对现代高考制度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王志;;宪法平等权中的统合标准刍论[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年03期

9 蒋金星,肖夫元;清代举子中式的平均年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伏涛;;从赵翼的场屋经历管窥清代科举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林李楠;;清初科举政策与传统社会治理——兼论考试的多重价值与功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卞利;;清代中期棚民对徽州山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影响[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刘大可;;论科举与传统村落社会——闽西武北客家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客家文化研究(上)[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振国;清代文官选任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丽丽;清代科举与诗歌[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郑牧民;中国传统证据文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张国骥;清嘉庆、道光时期政治危机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赵星;乾嘉杂剧形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6 田建荣;中国考试思想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7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的解体(1895-1919)[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衷海燕;儒学传承与社会实践[D];厦门大学;2003年

9 蒋金星;《清代xC卷集成》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许隽超;黄仲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会会;清代顺康雍时期殿试策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伟;从“棚民”到“归德”[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执立;《儒林外史》与八股取士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祥龙;科举制度废止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骥;清代广西诗歌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李亚娟;郭南浦早期生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王硕;宋代证据种类与运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罗叶丹;元代诉讼的二元制及其当代启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曾晶;清代衡平民事裁判的司法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周东旭;明代司法中的里长和老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海涛;;科举录取名额分配制度发展形成的历史[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汤维建,陈巍;《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创新与不足[J];法商研究;2005年03期

3 马念珍;试析中国古代诉讼中的证据制度[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4 谢宏维,张研;清中晚期至民国时期江西万载的土客冲突与国家应对[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5 许怀林;棚民·客籍·客家意识——义宁州客家的历史实际[J];嘉应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6 吕小鲜;嘉庆朝江西万载县土棚学额纷争案[J];历史档案;1994年01期

7 夏维中,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研究之二──人数众多的原因分析[J];历史档案;1997年04期

8 万芳珍;清前期江西棚民的入籍及土客籍的融合和矛盾[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9 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10 赵晓华;晚清的积案问题[J];清史研究;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军;段伟;;移民与生态关系——以清代云南为案例[J];古今农业;2009年02期

2 韩芳;;析清代的科举落第政策[J];理论界;2009年11期

3 刘正刚;清代移民开发边疆与少数民族关系——以台湾为例[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03期

4 张家炎;;移民运动、环境变迁与物质交流——清代及民国时期江汉平原与外地的关系[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01期

5 牛淑萍;清代山东移民东北述论[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6 赖悦;清代移民与四川经济文化的变迁[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7 潮龙起;;清代闽粤移民与东南亚华人秘密结社的流布[J];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8 杨子忱;;清代科场趣事[J];学问;2000年07期

9 吕立忠;;书香翰墨浓 诗画齐出众——清代“桂林临川李氏”书香世家[J];河池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方旭玲;;清代桐城进士数量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章柱;;清代台湾学校教育及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2 王一帆;孔云峰;姚俊刚;;河南省清代1809-1819、1836-1881年两时段县级赋税GIS[A];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丁海斌;陈凡;;论清代科举与“官科技”[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张民服;;试论清代中原经贸业的发展[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5 吴海涛;;元明之际淮北地区的社会变迁[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朱树森;;试论明清晋江儒商传统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互动[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吴晗;;明代的新仕宦阶级,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关系及其生活[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8 郭培贵;;明史选举志考论[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9 晁中辰;陈风路;;明代的武举制度[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10 高艳林;;明代天津人口初探[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科举钩沉[N];信息时报;2000年

2 向敬之;图文中审视明代科举[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3 朱清焯;明清科举趣闻[N];中国档案报;2000年

4 郭汉文;延庆县发现李鸿章科举文章[N];中国档案报;2004年

5 书评人 向敬之;重新认识明代科举利弊[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6 梁建国;北宋开封与科举[N];团结报;2010年

7 朱亚非;明代科举文献的研究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9年

8 山东莒县二中 崔维友;科举孕育盛唐气象[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周一谋;清代对人瑞有奖励[N];人民政协报;2000年

10 陈易新;中医诊断学在清代的发展[N];中国医药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瑞平;明清时期云南的人口迁移与儒学在云南的传播[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周t ;清代广东盐业与地方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蒋金星;《清代xC卷集成》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周邦君;乡土技术、经济与社会[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5 杨煜达;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D];复旦大学;2005年

6 毛晓阳;清代江西进士丛考[D];浙江大学;2006年

7 王雪华;清代吏胥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黄海云;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研究(至1840年)[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赵树廷;清代山东对外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刘丽君;清代顺康两朝科道官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阳;清代新疆锡伯族移民及其边疆开发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2 陈一容;清代官吏惩戒制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康欣平;清代陕西关中市场探析[D];西北大学;2005年

4 秦兆祥;清代热河都统的设立与职能演化[D];内蒙古大学;2005年

5 杨群;冲突与调适[D];兰州大学;2006年

6 李楠;清代山西祈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周之良;清代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宗萍;清代三峡腹地移民社会及其变迁[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支强;“西洋人传教治罪”条例论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高勇;清朝天花的防治和影响[D];内蒙古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70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470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a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