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论唐五代法律中的十恶与五逆

发布时间:2018-02-02 01:39

  本文关键词: 唐五代 十恶 五逆 出处:《史学月刊》2012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北齐重罪十条的设立是十恶罪名形成史上极为关键的一步,没有重罪十条,也许就没有后来的十恶。唐代十恶罪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强调犯罪者的主观恶性,二是强调对尊长利益的维护,三是强调对基本人性的维护。对十恶犯罪,唐律采取了严惩的态度,这主要表现在十恶犯人不得或限制适用议、请、减、赎等刑罚优待办法。虽然十恶犯罪在唐代很多情况下是不予赦免的,但是赦免十恶或为十恶减刑的情况也并不少见,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唐五代恩赦诏书中经常出现"五逆"一词,但这并不意味着唐五代就有"五逆"罪名。从各方面情况推断,"五逆"应为表示十恶中谋反、大逆的"反逆"一词的讹误,是后人误将恩赦诏书中的"十恶反逆"当成佛教中的"十恶五逆"所致。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ten articles of felonies in the Northern Qi Dynasty is a crucial step in the history of the formation of ten evil charges. Without the ten counts of felonies, there may not be ten evil crimes later. The ten evil crimes of the Tang Dynasty hav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ne is to emphasize the subjective malignancy of the offenders. The second is to emphasize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elders, the third is to emphasize the protection of basic human nature. For ten evil crimes, Tang law took a severe punishment attitude,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ten evil prisoners can not or limi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iscussion, please, reduce. Although ten evil crimes were not pardoned in many cases in the Tang Dynasty, it was not uncommon for them to be pardoned or commuted for ten evils. Showing certain complexity. "five adverse" often appears in the imperial edict of mercy and pardon in the five dynasties of Tang Dynasty, but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there was the charge of "five adverse events" in the five dynasties of Tang Dynasty. The "five inverses" should be used to indicate the rebellion among the ten evils, and the word "counter inverses" is the result of the later generations mistaking the "ten evils against the adverse" in the imperial edict of mercy as the "ten evils and five evils" in Buddhism.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9
【正文快照】: 十恶,是唐代法律中的重大罪名。五逆,有学者认为也是唐五代法律中的罪名。对于十恶,学界已有不少讨论①,尤其是关于十恶渊源、内容的研究更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虽然如此,但仍有一些值得探讨之处,如作为十恶直接渊源的重罪十条是如何形成的,十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十恶是否不赦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刚,张慧;论刑事自诉案件范围的不足与完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蒋铁初;;中国古代民事证据法的特点[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曾尔恕,黄宇昕;中华法律现代化的原点——沈家本西法认识形成刍议[J];比较法研究;2003年04期

4 张荣强;从计断九月到岁终为断——汉唐间财政年度的演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王利荣;也谈完善刑事执行法制的基本思路[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6 李康宁,王秀英;简论先合同义务[J];长白学刊;2002年06期

7 刘长江;汉代法政体制述论[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董志翘;评《宋语言词典》──兼论断代语言词典编写的有关问题[J];辞书研究;2000年01期

9 史淑女;从肉刑立废看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10 王彦辉;从张家山汉简看西汉时期私奴婢的社会地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锐智;;试论黄遵宪《日本国志》对中国近代刑法改革的影响[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2 张文昌;;论唐宋礼典中的佛教与民俗因素及其影响[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晓敏;略论西汉对犯罪的预防与惩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王扬;宋代女性法律地位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孙笑侠;程序的法理[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王启涛;中古及近代法制文书语言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王新环;公诉权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吕文丽;诸宫调与中国戏曲形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9 张小平;近代汉语反语骈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景盛轩;敦煌本《大般涅i镁费芯縖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力立;浅论ABB式形容词[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吴娜;两《唐书》女性史料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3 曹丽华;从死刑的历史沿革论中国死刑的发展趋势[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王海燕;中晚唐时期司法制度之变化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吴茂萍;唐代称谓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孙杨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7 刘军平;中国古代立法解释探析[D];湘潭大学;2003年

8 姚玉忠;盗窃罪的法定刑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9 魏志静;北魏刑事法律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唐红林;初唐西州债法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石硕;《贤者喜宴》所载松赞干布时代法律条文中佛教内容考辨[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昊;;金元时期的存留养亲制度初探[J];华章;2011年2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范德;邓国亮;;《大明令》——初社会立法的工具[A];明史研究论丛(第八辑)——明代诏令文书研究专辑[C];2010年

2 李德恩;;法律术语的衍变及应用[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3 张硕;;以《唐律疏议》为例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凌;“十恶不赦”罪立法考究[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7年

2 徐爱国;孝入法的理由[N];法制日报;2011年

3 刘武俊;弘扬良俗[N];检察日报;2003年

4 韩秀桃;寿州民妻连坐案[N];人民法院报;2003年

5 郭建;唐代的赎刑:用大米换自由[N];人民法院报;2007年

6 检察官 余丰泳;从宋江的两个死罪说起[N];检察日报;2009年

7 倪正茂 杨一凡 徐忠明 陈晓枫;批判与重建:中国法律史研究反拨[N];社会科学报;2002年

8 张旭清;法律中的武侠[N];法制日报;2011年

9 苏州大学法学院院长 艾永明;“以功抵过”原则启示依法治国[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10 韩秀桃;因奸谋杀本夫案[N];人民法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海峰;唐代佛教与法律[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2 冯红;唐代刑法原则考论[D];河北大学;2010年

3 刘晓林;唐律“七杀”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志鲜;十恶制度考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孟凡明;皇权视野下的“十恶”制度初探[D];苏州大学;2009年

3 于娟;唐代父权家长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4 李晓燕;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唐代赦免制度[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俊杰;《唐律》中的侵害皇权罪及相关问题[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鸿浩;唐代“敬老”法律制度透析[D];烟台大学;2011年

7 宋黎黎;论“常赦所不原”[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沙金;存留养亲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刘晓林;《唐律疏议·贼盗》死刑律文考述[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戴梦皓;西夏刑法总则与中原刑法总则之异同比较[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833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4833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7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