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北京大学法科的缘起与流变

发布时间:2018-03-04 10:09

  本文选题:北京大学 切入点:法科 出处:《近代史研究》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法科"自日本传入,历经长期、曲折的发展和演进,至20世纪30年代几经国家的规训而定型。清季京师大学堂法学教科体系从思想、文本到制度建构,近承日本,间接以德国为模范,亦因本土文化心理制约,发生由"政科"、"政法科"到"法政科"的特有流变。民国初年,确立由法律学门、政治学门和经济学门合组的大陆派法科样式。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东吴大学法科成立,北京大学法科被单独授受法律的"法律学系"所取代,英美普通法派权势日炙,改写了长期由大陆法派主导法学界的格局。旋因"中法系"执掌中央教育行政,法国学派乘势而起,确立社会学取向的法学院建制。国民政府统一后,在司法"党化"背景下,大学学制美国化与法学教科大陆派走向相辅而行。
[Abstract]:The "law science" in the modern sense of China was introduced from Japan, experienced a long and tortuous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and was finalized by the national discipline several times in 1930s. Japan has taken Germany as a model indirectly, but also due to the restriction of local cultural psychology, there has been a unique change from "political science", "political science branch" to "law science branch".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branch of law was established as a branch of law. Before and after the May 4th New Cultural Movement, the law department of Soochow University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law departm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was replaced by the "Department of Law", which was awarded separately by law. Rewriting the pattern of law circles dominated by the continental law school for a long time. The French school took advantage of the trend and established the sociological orientation of the law school system. After the unifica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judicial "partisanization", the French school took the lead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central education. The Americanization of the university system and the mainland school of law education tend to complement each other.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D9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艾莉森·W·康纳,王健;培养中国的近代法律家:东吴大学法学院[J];比较法研究;1996年02期

2 熊先觉;朝阳大学——中国法学教育之一脉[J];比较法研究;2001年03期

3 张钧,董芳;朝阳大学与中国近现代法学教育[J];法学杂志;2004年06期

4 贺跃夫;清末士大夫留学日本热透视——论法政大学中国留学生速成科[J];近代史研究;1993年01期

5 桑兵;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J];历史研究;1999年03期

6 邱志红;;朝阳大学法律教育初探——兼论民国时期北京律师的养成[J];史林;2008年02期

7 杨瑞;;蔡元培与北京大学法科存废之争[J];近代史研究;2014年01期

8 武树臣;“法”字新考[J];中外法学;1994年01期

9 张国福;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前期的教学改革及其优良传统[J];中外法学;1998年03期

10 何勤华;汉语“法学”一词的起源及其流变[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杜万松;;中国民事诉讼依“法”裁判辨正——从档案统计的视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于语和;金大宝;;朝阳大学与我国法制近代化论略[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3 周宁;;北洋政府时期省立安徽大学的筹办与纷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陆发春;;新文化与新生活:以胡适及《新生活》周刊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徐希军;胡适对苏联外交的评判——以对华政策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4年05期

6 吴汉全;;高一涵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的努力方向[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7 武吉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价值实现观探析[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8 陈兆肆;;清代法律:实践超越表达——以衙役群体运作班房为视角[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9 张研;;清代县以下行政区划[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10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建树;;辛亥革命前后湖南人的日本观[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徐改平;;作为共产党同路人的鲁迅[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周祖文;;清代嘉庆朝刑科题本中的生监群体[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4 孙华莹;刘道胜;;明清徽州保甲探微[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顾元;曾尔恕;;中国法律史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6 李玉梅;;解读冯友兰念清华学人的文化符号之“仁”与“成仁”[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王彬;;浅析我国近代法律教育的课程设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刘功君;;晚清留日经费的筹付与管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9 櫘屸亮;;社会变动与地方行政:清代江南的客民控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10 王国平;;略谈江苏现代化启动的“非制度化推动”[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杨晓莉;20世纪上半叶陕西地区法学思想与法学实践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6 许颖;清代文官行政处分程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振国;清代文官选任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路莹;洋教习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彭斌;清代情理审判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李晶君;《钦定台规》初探[D];湘潭大学;2010年

5 曾伟;《筹办萍乡铁路公牍》整理与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佘伟;婺源《保龙全书》的整理与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兰淇;数字化模拟法庭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汪斌;宋恕的佛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朱琳;明清时期临川士绅与地方社会[D];南昌大学;2011年

10 林红英;李鸿章实业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高职教育的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太原;20世纪30年代的文实之争[J];近代史研究;2005年06期

2 陈明远;20年代知识阶层经济状况──北京教育界和学者群体[J];社会科学论坛;2000年05期

3 侯欣一;;民国晚期西安地区律师制度研究[J];中外法学;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丽艳;通往职业化之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亚飞;;从清末民国法科教育变迁看国家主导地位[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10期

2 王崇敏;关键 能力 建议——关于培养高素质法科大学生的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何勤华;法科留学生与中国近代法学[J];法学论坛;2004年06期

4 张庆华;;论培养高校法科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5期

5 姜海顺;;韩国法学教育的转折——论法科专门大学院的设立方案[J];东疆学刊;2009年01期

6 冯振强;;“教与学”研究与提高高等法科课堂实效性探讨[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年04期

7 盘淼;杜社会;;法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26期

8 刘武俊;;追寻一所法科大学的精神[J];中国司法;2012年05期

9 何勤华;;全面提升法科大学的社会职能[J];法制资讯;2012年11期

10 黄彤;;浅析市场化视野下的职业化法科教育[J];大学教育;2013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曹东;消失的法科教育摇篮[N];检察日报;2014年

2 鸣琦邋段兵 夏婧;西北政法大学全国首推法科研究生实训制[N];陕西日报;2008年

3 张太原;文理之争:民国时的一次教育大讨论[N];学习时报;2006年

4 徐日丹;日本法科大学院:走在改革的路上[N];检察日报;2007年

5 焦红艳;法科教育已经从职业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N];法制日报;2008年

6 记者 林晓雪 通讯员 岳红革;西安形成法科研究生实训制度[N];陕西日报;2010年

7 丁相顺;日本的法科大学院构想:由专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N];检察日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杜晓;中国法科毕业生就业之路为何越走越窄[N];法制日报;2009年

9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教授 赵树坤;法科毕业生真的就业难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媒体从业人员 申欣旺;法科生就业率低折射法学教育体制问题[N];检察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瑞;通向学术之路:蔡元培与北大法科的学术化进程(1916-1927)[D];四川大学;2006年

2 王丽珍;民国时期法学教育的历史与反思[D];烟台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652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5652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3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