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女性主义法学研究之比较
本文选题:女性主义 切入点:法学研究 出处:《河北法学》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将中西方女性主义法学研究进行比较,可发现二者相同之处是共有"社会性别"这一理论工具。不同之处为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对待女性主义理论的态度不同和研究的主题不同。存在如此异同,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中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女性主义的不同境遇。我国的女性主义在经历了五四启蒙时期的兴盛阶段之后,因为复杂的历史原因,之后消声于民族革命话语之下。这就导致法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中缺少了女性主义的研究视角。这一现状随着1995年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而逐渐有所改变。
[Abstract]:By comparing the studies of feminist jurisprude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e can find that the common theoretical tool of "gender" is the common one. 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e social conditions are different. There are so man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attitude towards feminist theory and in the subject matter of the study. The main reason may lie in the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of feminism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fter the flourishing stage of the May 4th Enlightenment period, the feminism of our country has experienced complicated historical reasons. This led to the lack of a feminist perspectiv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egal knowledge system, which was gradually changed with the convening of 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Conference on Women in 1995 in Beijing.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法社会学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2011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法律性别问题研究——以我国法律体系为文本的分析》(11YJC820080) 2013年度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重点项目《法律性别问题研究》(13ZS114)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D9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曙光;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取向[J];法学;1994年04期
2 郭慧敏;社会性别与妇女人权问题——兼论社会性别的法律分析方法[J];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3 沈宗灵;女权主义法学述评[J];中国法学;1995年03期
4 杨联芬;;新伦理与旧角色:五四新女性身份认同的困境[J];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颖;;生态女权主义略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2 刘鑫;;女艺术家该何去何从——拜厄特的《马蒂斯故事》之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3 石茂生,李远明;法律移植的理论及原因评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4 谷景志;;我国夫妻关系法的社会性别分析及完善[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5 纪芳芳;当代女性诗歌中母女关系主题的书写与流变——以舒婷、翟永明、尹丽川的诗歌为例[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6 李芝;;对中国行政程序法制化的探讨[J];今传媒;2010年10期
7 谷英姿;刘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文学阐释[J];长白学刊;2005年06期
8 袁三英;;解构与建构:既定性别关系社会文化模式的“破”与“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彭玉凌;;论性别平等的宪法保护[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曾胜;;女性、身体和艺术——电影《钢琴课》与《女钢琴师》的比较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拥军;刘雪斌;韦霏;;中国法理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秦美珠;;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历程、理论特征及其意义[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3 韩敏;;少女的爱欲与成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少女成长电影研究[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4 李庚;;电视剧中的性别符号体系解析[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郭延军;发展中的美国女性就业权平等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蔡俊;超越生态印第安:论露易丝·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自然主题[D];南京大学;2011年
6 刘敬;变革与模仿:试论中国当代女性电影的审美创新及其社会意义(1978-2010)[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景银辉;“文革”后中国小说中的创伤性童年书写[D];上海大学;2010年
9 马玲丽;走向日常生活的诗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万雪梅;美在爱和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博;女权主义批评视角下的海斯特·白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谷青;当代西方女性主义设计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胡君;论德拉布尔笔下现代知识女性的困境与理想追求[D];江南大学;2010年
4 贾程程;缘何应建立中国女性科学范式[D];东华大学;2011年
5 巩凡;美国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20世纪60-80年代)[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岩璐;女性主义法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一婷;解密纯真[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蒋欢;从女性主义法学看女性地位[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孔爽;男女退休年龄的法律困境与突围[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叶文彦;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强世功;文学中的法律:安提戈涅、窦娥和鲍西娅——女权主义的法律视角及检讨[J];比较法研究;1996年01期
2 岳丽;;法律如何使女性成为弱势——以强奸罪为视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年01期
3 吕世伦,范季海;美国女权主义法学述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4 冯象;小头一硬,大头着粪 政法笔记之十六[J];读书;2003年11期
5 左际平;从多元视角分析中国城市的夫妻不平等[J];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01期
6 肖巧平;对我国刑法的女性主义思考[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02期
7 郭慧敏,段燕华,高涛;“孕妇工伤胎儿受损”的个案分析——兼论工伤法中的性别盲点及性别歧视[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04期
8 岳丽;;后现代女性主义法学反思[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04期
9 陈敏;;受虐妇女综合症专家证据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J];诉讼法论丛;2004年00期
10 郭慧敏;社会性别与妇女人权问题——兼论社会性别的法律分析方法[J];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程朝阳;法庭调解语言的语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齐洲;亚里士多德与韩非法律思想之比较[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2 胡富生;中美两国地方立法权比较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吴长领;;中日图书馆法比较[J];图书馆学刊;2006年05期
4 韩文蕾;中、美、日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立法比较[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年04期
5 许富仁;清末时期中西公司立法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比较[J];肇庆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6 李国锋;中国传统法文化与西方法文化的比较研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7 张智勇,王心勇;美国新COGSA(草案)与COGSA 1936之比较[J];天津航海;1999年01期
8 柏维春,王玉华;中西传统政治文化中法治观念之比较[J];长白学刊;2000年04期
9 王韧农;试析《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的异同(节录)[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10 杨师群;中世纪中西方社会法制状况要点比较[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运光;;浅谈创建法学研究品牌的几点设想[A];创建品牌社团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国华;;试论董必武的法律科学观[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3 周帼;凡海军;;董必武法学教育思想对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启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4 春杨;;论董必武对我国法律教育和法学文献的贡献[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5 朱维究;徐文星;;英国公法传统中的“功能主义学派”及其启示——兼论中国21世纪“统一公法学”的走向[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姜明安;;前言[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7 尤俊意;;60年来上海法学专业教育和理论研究观察[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8 于游;;董必武法学教育思想的启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9 茅彭年;;法学教师行为的剖析和调控[A];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C];1993年
10 佟丽华;;对中国传统与未成年人有关的法学研究的反思与挑战[A];推动律师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会议暨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海年;法学研究的新使命[N];光明日报;2003年
2 白廷举;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法学研究[N];青海日报;2003年
3 记者 黄保山;繁荣法学研究 推进依法治国[N];西部法制报;2008年
4 潞甫 赵昭、张建、王荣;寻找法治的中国元素[N];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何勤华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 本期特别策划采写工作组 郭烁 许航 何兰芳 杨建芳;何勤华: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基础法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周旺生;法学研究不能痴迷于“倒勾”[N];北京日报;2005年
7 记者 霍仕明;繁荣法学研究推进法制建设[N];法制日报;2006年
8 赵荣君;繁荣法学研究 服务天津发展[N];天津日报;2007年
9 蒋熙辉;法学研究应适当转型[N];检察日报;2003年
10 吴大华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民族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民族法学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出路[N];贵州民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建明;论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2 穆中杰;上海市法学会历史变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3 田雨;女权主义的划界、反思与超越[D];吉林大学;2006年
4 侯瑞雪;论“国家—社会”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王岩云;当代中国权利问题研究检视[D];吉林大学;2008年
6 汤唯;法社会学在中国[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7 文霞;秦汉奴婢法律地位及其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潘小军;艰难中前行[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9 王勇;法律发展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表达[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杨波;法律事实建构论[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长慧;中日法制现代化之比较[D];青岛大学;2005年
2 潘琦;清代民事法律制度与现代民法的比较[D];吉林大学;2006年
3 范明娴;反思女性主义法学[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4 崔龙臻;性别的法理学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5 温泉;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中法学研究的探索与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彭爽;外文法律数据库对我国法学研究和教学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1年
7 杜建明;论法学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D];吉林大学;2008年
8 崇虎;司法改革实践与法学研究的转向[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叶世清;征信的法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10 郭鹏岩;日本前后两部宪法的法理学比较[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5693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569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