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信任文化与法治秩序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8-05-07 07:22

  本文选题:信任文化 + 普遍信任 ; 参考:《理论与改革》2013年04期


【摘要】:中国当下法治发展面临的一个尴尬处境就是:离开了人们的信任,法律根本无法有效地实施,而法律无法有效实施却更加让人们无法去信任法律。不够可信的法律制度不断伤害着社会和政治信任,民众对法律的不信任不断伤害着法律运作体系。如何跳出这样的二难困境,树立起法律的公信力,让民众信任法律,是当前中国法治发展中面临的巨大难题。本文从信任文化角度切入,指出造成上述困境的原因既有信任本身存在的悖论,也有中国传统信任文化的固有缺陷。建立法治与信任的良性互动,在传统信任文化转型的前提下,既要改善法律的可信度或者公信力,也要从密切法治与民众的信任情感联系入手,来构建起良好的法治秩序。
[Abstract]:An awkward situation f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is that without people's trust, the law can not be implemented effectively, and the law can not be implemented effectively, but it makes people unable to trust the law. The lack of credibility of the legal system continues to damage social and political trust, and the people's distrust of the law continues to harm the legal system. How to get out of this dilemma, establish the credibility of the law and make the public trust the law is a huge problem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le of la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ust cultur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reasons for these difficulties are not only the paradox of trust itself, but also the inherent defec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rust culture.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trust culture, we should not only improve the credibility or credibility of the law, but also start with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trust emotion of the public to build a good order of the rule of law.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党校;
【分类号】:D92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新福;杨清望;;法律信任初论[J];河北法学;2006年08期

2 皮奥特·斯托姆卡;闫健;;信任、不信任与民主制的悖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05期

3 李伟民,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J];社会学研究;2002年03期

4 彭泗清;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J];社会学研究;1999年02期

5 牟永福,胡鸣铎;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重建社会信任的法制路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08期

6 梁莹;;特殊信任视野中的公民法治观念——基于两次延续性调查的研究视角[J];学海;2011年03期

7 陈四海;;信任的悖论及消解路径[J];新疆社科论坛;2011年01期

8 张恒山;;略论文明转型[J];学术交流;2010年12期

9 刘仁文;;中国人为何信访而不信法[J];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14期

10 萧伯符,易江波;中国传统信任结构及其对现代法治的影响[J];中国法学;2005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马怀德;[N];学习时报;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玲;;新生代农民工诚信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2 龚晓京;人情、契约与信任[J];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3 余晓敏;中国目前法官信任状况之我见[J];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4 姜振华;名牌、假冒与信任[J];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5 杜学军;;信任——和谐社会的基石[J];今传媒;2010年11期

6 张亚东;;华人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综述[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丁夏荣;;在东亚的组织人际信任文化比较[J];才智;2011年08期

8 卢刚;;中国当下法律信仰的悖论——基于对伯尔曼《法律与宗教》的分析为视角[J];长白学刊;2009年04期

9 匡和平;;公信力:影响农民政治社会化效果的前制性因素[J];长白学刊;2010年04期

10 徐彬;;基于成本分摊的地方政府信任提升策略[J];长白学刊;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文龙;王夏峥;;社会信任与社会交往的研究初探——基于“2009年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调查”西安数据分析[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杨秀香;;幸福与信任的重建——信任价值的当代生活视角[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3 黄璜;;文化与公共管理关系研究——基于合作关系的文化分析框架[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林滨;;以诚信为视角,透视中国传统道德在当代的承继与发展[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5 李静雅;胡荣;;城市居民社会信任的构成及影响因素[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赖晓飞;;论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基于CGSS2005调查数据的分析和思考[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南豪峰;;乡村病人的医治:神祗、社会资本与医学专家的共同参与[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黄健梅;;法律与中国经济增长:一个初步实证分析[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马丽波;白冰;;心理契约、组织信任与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研究[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魏新;;溯源与解困:基于制度信任立场的司法公信力建设之思考[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振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江金锁;市场环境、实际控制人控制方式与负债治理效应[D];暨南大学;2011年

3 刘枭;组织支持、组织激励、员工行为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史根洪;嵌入视角下司法信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游泓;情感与信任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白云峰;金融领域信用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莉;社区参与:社会稳定的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琼;中国网络新闻可信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磊;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潘华志;权利冲突的法理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阎守娟;个体/集体主义文化倾向对团队学习的影响探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雅静;大学生网络诚信观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伟红;我国家族企业内部信任机制的构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赵伟;C2C交易中买方信任的获取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秦艳姣;水库移民村落的私人互助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卓姗姗;法律信任与法律权威[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德宝;长春市民社会捐赠信任感考察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8 曹白露;关系契约视角下的Partnering信任关系[D];浙江大学;2011年

9 王素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信任的缺失与重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徐志铭;企业信用管理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童士清;社会信任结构论[J];财经科学;1999年04期

2 邱本;从契约到人权[J];法学研究;1998年06期

3 周义程;黄菡;;用“合作的治理”取代“民主的治理”——评张康之《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中的合作治理构想[J];理论探讨;2010年04期

4 董海宁;“陌生化”社会中信任机制的“理想型”与现状[J];社会;2003年08期

5 郭于华;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亲缘关系[J];社会学研究;1994年06期

6 梁克;社会关系多样化实现的创造性空间——对信任问题的社会学思考[J];社会学研究;2002年03期

7 翟学伟;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也论关系强度与农民工的求职策略[J];社会学研究;2003年01期

8 杨中芳,彭泗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社会学研究;1999年02期

9 杨宜音;“自己人”:信任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9年02期

10 彭泗清;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J];社会学研究;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安杰;唐仲江;;法治60年的轨迹与路向[J];法制资讯;2009年Z1期

2 郑杰明;;韩非法治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07年11期

3 吴斌;;中国“法治”思想的历史观察与思考[J];社科纵横;2008年06期

4 钱磊;;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法治建设[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李燕萍,李秋萍;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法治发展[J];理论月刊;2004年01期

6 李友谊;于秀艳;;人的现实生活:法治生长的土壤[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杨玉良;;法治与和谐社会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王逸飞;;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法治发展的主导[J];时代法学;2011年03期

9 李林,肖君拥;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法治发展面临的挑战[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05期

10 贺霄;刘钰婷;;中国法治的过去与未来[J];法制与社会;2006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亚佳;;中国法治发展模式探讨[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2 张忠军;;征信法律制度中的政府角色[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曙光;;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4 魏峰;;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律制度的社会学思考[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5 农优勇;;浅谈科学发展观与依法治国的关系[A];“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孙国强;;序[A];贵州法学论坛第三届文集[C];2001年

7 潘伟杰;;习俗与法治:法律制度创新的限度[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8 高清;;绿色制造法律制度的创新[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9 谢瑞平;;法律制度的行为效率研究[A];2007年全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吴宗金;彭谦;董士靖;;董必武同志民族法制思想及其实践的初步研究[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一辑)[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 郭守仁;美国政府的宗教团体管理现状与法律制度基础[N];中国民族报;2010年

2 西北大学法学院 刘雁冰 吴小鹏;清代新疆法律制度述略[N];光明日报;2010年

3 羽扬;法律制度背后的支撑[N];检察日报;2000年

4 童之伟;法治不同于法制[N];贵阳日报;2009年

5 海通证券研究所 金晓斌 刘和平;认股权法律制度研究[N];中国证券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谷亚光;我国法治发展任重而道远[N];中国改革报;2010年

7 记者 李小彤;以法治发展促进民生保障[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

8 莫洪宪 杨文博;“十二五”期间中国法治发展五大动向[N];法制日报;2011年

9 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终身教授 江平;中国三十年法治发展的重要轨迹[N];北京日报;2008年

10 马小红;寻找法治发展的传统动力[N];人民法院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益刚;民国社会救济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2 赵旭;法律制度与唐宋社会秩序[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夏扬;上海道契:法制变迁的另一种表现[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田洪昌;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政策法律促进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孟庆瑜;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6 李秀清;日耳曼法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7 周向阳;清代治理邪教犯罪研究(1644-1840年)[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吴真文;法律与道德的界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强;从“法律文化研究”的角度审视马克斯·韦伯的法律社会学[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周执前;国家与社会:清代城市管理机构与法律制度变迁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车骐;清朝中央政府治藏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2 曲景;民工问题与法律制度的转型[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3 刘威;中国反性骚扰法律制度建构的后现代向度[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4 黄羽茜;美国信用消费保护法律体系的历史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沙荣珍;周代宗法制度下的法律制度[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何川;美国辅助技术法律研究及对我国立法的启示[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7 杨素云;法律制度有效性条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万金波;美国场外证券市场法律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厦门大学;2006年

9 尹长松;弗里德曼的法律文化观[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唐榕;论法律维度下的个体自由[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559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8559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2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