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占有与所有的法理阐释——分析人际关系的另一种视角

发布时间:2018-05-11 12:08

  本文选题:社会关系 + 占有 ; 参考:《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01期


【摘要】:从人类历史上看,私有财产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从事实占有到法律所有的转变。占有,在原初意义上只是通过其物理能力实现的对于财产的直接控制,以排斥他人的夺取。而所有则是他人对于其占有财产的事实上的同意或承认。劳动所得也以他人的同意和承认为前提。所有正是因为包含了这种同意或承认的共识性因素而具有了正当性,从而与纯粹物理占有的这一事实性概念构成了异质性差异。占有与所有尽管在本质上存在异质,但两者仍然具有内在的联系,并因为这种联系而经常发生冲突。国内政治关系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就是占有与所有之争的反映,而我国目前人际关系的紧张性其实也是占有与所有之争白热化的产物。
[Abstract]:From the human history, the establishment of private property system has experienced from the fact of possession to all the changes of the law. Possession, in its original sense, only through its physical ability to achieve direct control of property, in order to exclude the seizure of others. All are the de facto consent or recognition of the possession of the property. Income from labor is also premised on the consent and recognition of others.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it contains the consensus factor of consent or recognition that it has legitimac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ncept of the fact of pure physical possession. Possession and all, although heterogeneity in nature, they still have an inherent link, and because of this connection and often conflict.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relations are the reflection of possession and all disputes, and the tens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in our country is also the result of the intensification of occupation and all dispute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法学院;
【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项目及南京大学985三期项目
【分类号】:D9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肖顺武;;试论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变——基于民事主体视角之解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3 陈义平;论康德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温纯如;康德自我学说的理论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5 陈义平;权利与法治:康德法哲学的二维视界[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6 彭立群;;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宋振美,刘翠娥;道德与文明:谁是权威——卢梭历史观悖论之揭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8 苏婷;经济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J];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周冬平;;从康德的法哲学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钱广荣;;道德悖论研究的实践转向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阳;;监视居住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及完善[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吕健;赵伟;;孟子道德自律思想及其现代启示[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3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秦国柱;罗勇;;特区大学能否“杀出一条血路”——知识分子与大学的现代性悖论[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6 陈华;;集体认同的变迁与重构——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基础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真真;崔超;;城市公共空间的休息设施研究——以座椅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9 李贵连;李启成;;法治(Rule of Law)还是治法——近代中国法治的一点思考[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10 孙五三;;批评报道作为治理技术——市场转型期媒介的政治-社会运作机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魏晓东;银行监管权配置的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郭强;论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杰;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公共领域矛盾及其化解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薇;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刘金华;期待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杨锋;人格权请求权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杨小强;对我国资格刑的分析与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赵军;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纪莹;大连市电子党务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韩睿;西方发达国家弹劾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若石;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到底有多快[J];国际资料信息;1998年08期

2 王仲淼;;实施个税抵免有利缓解贫富差距[J];理论学习;2010年04期

3 肖黎;论社会主义的新型社会关系[J];道德与文明;1983年05期

4 李岩石;论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学习十二大报告关于发展新型社会关系的论述[J];兰州学刊;1982年04期

5 路云辉;社会关系和谐:和谐社会的核心与关键[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04期

6 楚杰;白手起家,你行吗[J];时代风采;2003年17期

7 李克实;论劳动所得神圣不可侵犯[J];理论前沿;2004年01期

8 Г.图曼诺夫 ,А.格拉西莫夫 ,范习新;在国家和法的领域运用控制论方法的可能性[J];国外社会科学;1983年05期

9 倪正茂;;试论生命社会关系的法律调节[J];中国卫生法制;1997年02期

10 方世南;试论社会关系系统[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正亭;;论社会公共性与“诚信”的价值偏移[A];孔学研究(第十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姚锡良;;书刊编辑与客体间社会关系的性质和特征[A];“新学科与编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9年

3 ;贵州民族地区社会关系的基本情况、相关因素分析及其对策探索[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唐志龙;;论新时期整合社会关系的利益协调力[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唐志龙;;论新时期整合社会关系的利益协调力[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韩勇;;马克思分工理论浅谈[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山东经济学院与会人员论文汇编[C];2006年

7 黄颖;;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中的政府公共服务新平台——以上海浦东市民中心为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8 杜胜军;;加强内部监管是行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基[A];河南省烟草学会2006年论文集(上)[C];2007年

9 石建和;张泉;;构建建筑师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一种类型学的解决方案[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杨立峰;;“犯忌”决策行为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田俊荣;警惕“资本所得挤占劳动所得”[N];人民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蒋晓波;劳动所得不容克扣拖欠[N];中国财经报;2002年

3 姚洪起;浅论提高劳动报酬[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4 王逸 韩晓琴;二元所得税制日益受青睐[N];甘肃经济日报;2007年

5 窦兆勇;法律不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惟一方式[N];中国改革报;2003年

6 记者 戎明昌 通讯员 林晔晗;广东执行清案再“加码”[N];南方日报;2009年

7 黄毅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消费者研究工作室;礼尚往来维系社会关系[N];南方日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崔鹏;提高“劳动所得”势在必行[N];人民日报;2009年

9 舒圣祥;提高劳动所得不能纸上谈兵[N];证券时报;2009年

10 资深市场评论人 黄湘源;寻找提高劳动所得新坐标[N];上海证券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灵斌;社会关系视角下的知识转移策略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2 杨东柱;社会资本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3 曾驭然;企业家社会关系对制造业企业创新和绩效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5年

4 杨波;法律事实建构论[D];吉林大学;2007年

5 李立新;电子化市场中基于社交谈判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王文东;当代中国发展语境中的正义共识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7 侯学勇;法律论证的融贯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刘金萍;主体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D];吉林大学;2008年

9 朱伟;中国文化环境中的知情同意:理论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赵钊;信息化领导团队沟通对共识的影响机制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丽梅;社会资本理论的唯物史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董瑞煊;论社会关系与人的活动[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3 陶丽;论小说《过界仪式》中人与人的关系[D];苏州大学;2009年

4 刘兴景;我国转型社会中社会关系的理性选择[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5 赵端;二元所得税制:理论、制度与效应[D];山东大学;2008年

6 冯玲林;民营企业主社会关系向企业社会资本转化的路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7 万建明;SBA系统中综合集成研讨厅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8 王囝囝;律师社会关系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高少宇;20世纪早期中国城市资本家阶层初探[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梁文彩;犯罪客体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738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8738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1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