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近世知识群体的专业化与社会变迁——以史家、儒医、讼师为中心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8-05-24 15:39

  本文选题:近世 + 明清时期 ; 参考:《学习与探索》2012年07期


【摘要】:知识群体的专业化,即指知识群体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逐渐地集中并致力于某些或某个方面,呈现专业化发展趋向。这种专业化趋向与知识群体的社会化、职业化趋向紧密关联,同时与知识的社会化进程、地域社会的变动、社会阶层的运动以及社会变迁等问题联系在一起。明清时期,知识群体不断裂变,分离出不少具有专业化趋向的群体,史家、儒医、讼师是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群体,这些群体的专业化趋向体现了近世知识群体的内部变化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近世知识群体的专业化有别于现代意义的专业群体所包含的现代学科知识体系、公共服务特性等内涵,但却是知识群体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重要环节和过程。
[Abstract]:The specialization of the knowledge group means that the knowledge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knowledge system, gradually concentrates and devotes itself to some or some aspects, and presents the trend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is specialization tends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ization of the knowledge group and the trend of professionalism, at the same time,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of knowledge, the change of the regional society, and the social stratum.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knowledge groups were constantly fission, and many groups of professional tendency were separated. The historian, the Confucian doctor and the lawsuit teacher were three representative groups. The specialization of these groups embodies the internal changes of the knowledge groups in the near world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society. The specialization of the knowledge group is different from the modern subject knowledge syste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ublic service, but it is an important link and process of the knowledge group transform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modern.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世知识群体研究”论纲(12JJD770018)
【分类号】:D929;K2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日根;;融入时代主旋律 发挥史学的经世功能[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2 衷海燕;黎德化;;灾荒、气候与社会变迁——第八届中国灾害史年会暨“华南灾荒与社会变迁”学术会议综述[J];中国农史;2011年02期

3 章友德;;漫谈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J];检察风云;2011年13期

4 胡泽学;;三晋地区明清时期的农具[J];当代农机;2011年08期

5 胡海义;吴阳;;明清科举考试的特点[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丁辑;;书苑猎真[J];上海文博论丛;2011年02期

7 王群英;;明清时期男旦“走红”现象的维度蠡测[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王晓霞;;明清湟水流域藏族人口数量及分布地域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05期

9 王秀萍;朱海燕;朱旗;;明清茶学思想的审美内涵——以茶诗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刘俊峰;;新轴心时代与新轴心世代——80后世代写作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及文化转型研究刍议[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柏林;党宁;;恪守与超越:明清士绅教化的双重取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冯爱琴;;浅论明清时期两淮泰州分司所辖盐场之盐课[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闵宗殿;;明清时期的人工生态农业——中国古代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范例[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4 甘满堂;;明清时期福建商帮的地缘文化特色[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姚兆余;;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技术路径与生态效应[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6 黄雪娜;金盛华;;社会变迁感知对农转居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辛自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在下滑:4项横断历史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丁俊萍;宋俭;;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拓新[A];世界政党发展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丁文超;;畅销书研究:基于社会心态研究取向的探讨[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孙文学;;从商业教科书看明清晋商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 陈锡文;农村社会变迁亟需理论和实践的回应[N];人民日报;2010年

2 孙保林;明清时期掘港营的巡洋会哨制度[N];南通日报;2010年

3 王东 市科协;芜湖在明清时期的创新表现[N];芜湖日报;2010年

4 张占力;明清时期山东家族的善行义举[N];联合日报;2010年

5 武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张建民;明清时期的山地资源开发及山区发展思想[N];光明日报;2011年

6 许展;锁定明清时期特定的知识分子[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吴大华;贵州通道文化与明清时期国家法律的传播[N];贵州日报;2011年

8 记者 曹石岩;百姓衣食住行见证社会变迁[N];威海日报;2008年

9 王日根 杜承骏 许欣舸 (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日根);明清时期闽商的若干特点[N];团结报;2009年

1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捷;重视党组织在高知识群体中凝聚力问题的研究[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洁;明清时期西式天文测时仪器的传入及其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陈琳;明清时期徽州盐商与新安籍画家群关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3 张桂琴;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纪丽真;明清山东盐业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王健;明清苏松地区民间信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孙清玲;明清时期中琉友好关系遗存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丁峰山;明清性爱小说的文学观照及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胡广洲;明清山东商贾精神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张萍;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石超艺;明以来海河南系水环境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敏;农民弃农经商对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8年

2 廖启新;明清湘潭县人口迁移与社会变迁[D];湘潭大学;2008年

3 苏永明;行帮与景德镇社会变迁[D];南昌大学;2005年

4 李少南;明清时期鄱阳湖区的圩田开发与乡村社会[D];南昌大学;2007年

5 程蕾;中国近代社会群体变迁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6 黄木升;晚清至民国河口茶市与社会变迁[D];南昌大学;2007年

7 孙长城;明清时期歙县江村商人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8 李军胜;明清温病学派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叶后坡;明清时期南阳地区书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朱琳;明清时期临川士绅与地方社会[D];南昌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29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929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9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