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民族地区民间法律秩序构建——以藏区为例

发布时间:2018-06-05 13:35

  本文选题:民族地区 + 法律秩序 ; 参考:《河北法学》2013年10期


【摘要】:藏民族地区社会变迁过程中,形成了以国家制定法、宗教教义、家族式乡规民约三重力量构建的藏民族法律秩序,形成藏民族地区特有的金字塔型社会控制系统,高高在上的国家制定法和最低层乡规民约共同维系着藏民族地区社会秩序,这样的社会系统的存在是国家强制法与民间自发习惯法竞争的结果,是丛林法则中优胜劣汰的结果。当今社会,如何协调藏区民间法律秩序,完善民族地方立法、执法、司法环境,是民族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民族地区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change in the Tibetan minority areas, a legal order of the Tibetan nationality was formed, which was constructed by the triple forces of the laws of the state, religious doctrine, and family-style rural regulations, and formed a special pyramid social control system in the Tibetan minority areas. The high state law and the rules of the lowest level together maintain the social order in the Tibetan nationality area. The existence of such a social system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state compulsory law and the folk spontaneous customary law, and the result of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in the jungle law. In today's society, how to coordinate the civil law order, perfect the local legislation, law enforcement and judicial environment is the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ethnic areas,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ethnic areas.
【作者单位】: 四川民族学院;
【基金】:国家民委社科基金项目《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研究》(12SCZ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杨积堂;;文化产业发展的立法现状与法制构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张邦铺;刘渝;黑英伍;;论凉山彝族民间调解制度——以与人民调解调适为视角[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华热·多杰;;从习惯到法律:一个古老定律的现代诠释——以青海藏族的民商事规则为例[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宋才发;论我国民族法学学科体系的构建[J];民族研究;2004年05期

5 张文山;论中国民族法律体系的构架[J];民族研究;1998年03期

6 宋才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法律与民族政策的集中体现[J];河北法学;2012年12期

7 张殿军;;民族法学研究范式转型与民族法立法体制机制探析[J];河北法学;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甘措;藏族法律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阳华;藏族民事习惯法调查与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2 周欣宇;论藏族习惯法的宗教维度——文化分析中的勘察[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3 拉毛扬措;藏民族内部纠纷及解纷模式之转型[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洪松;;公司法人格否认:要件解析与类型定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2 蒋志如;;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50岁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3 吴沈括;;论博客刑事责任之归致——以刑法解释为进路[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4 高新华;论以人为本司法观的理论基础——从新宪法修正案谈起[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5 吕明;;现代律师制度功能新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孙宪超;;大陆法系民法对罗马法错误制度的继受及中国民法中的重大误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7 韦志明;;桂东南农村农民法律意识状况的社会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8 周书霞;;农村基层社会矛盾演化及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9 杨锦炎;;论诉讼证明对象——以法律方法论为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徐刚;道德支持法治的历史反思[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昕;;为权利而自杀——转型中国农民工的“以死抗争”[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2 周怡;;文本建构过程的竞争:行动者、关系和制度——转型经济中的“地方社会”模型(以温州“农民建镇”为例)[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3 曹晓如;;论税法解释的目标与原则[A];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广;;司法能动性与行政审判中冲突法律规范的适用——以“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适用困境为切入点[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璐璐;;“路径依赖”话语下涉诉信访的变革逻辑[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袁国生;;民事发回重审制度改造论——以当事人审级利益的保护为分析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周公法;;论行政法领域的类推适用[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8 傅贤国;;司法裁判吸纳民意机制之建构[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9 南豪峰;;乡村病人的医治:神祗、社会资本与医学专家的共同参与[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周贤润;;屯堡族群通婚圈的社会人类学考察[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邬先江;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刘建勋;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郑启福;中国合会法律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小娟;企业环境责任探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冯国亮;债权人撤销权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赵旋;论中国特色审判方式的确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尚晓璐;缺陷服务行为致第三人损害的民事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辛帅;习惯权利视角的生态补偿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尹伟;藏族民俗文化中的海螺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周欢;商业方法的可专利主题标准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周伟;审判委员会议案机制中证据规则的适用[D];湘潭大学;2010年

10 俞世春;我国现行巡回审判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湘潭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恰白·次旦平措;郑堆;丹增;;简析新发现的吐蕃摩崖石文[J];中国藏学;1988年01期

2 洲塔;陈列嘉措;杨文法;;论藏族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宗教世俗化问题[J];中国藏学;2007年02期

3 汪丁丁;被解释的宗教与被建构的宇宙[J];读书;2002年08期

4 张群;“人命至重”的法度:烧埋银[J];读书;2003年02期

5 苏力;当代中国法律中的习惯——一个制定法的透视[J];法学评论;2001年03期

6 尤陈俊;法治的困惑:从两个社会文本开始的解读[J];法学;2002年05期

7 刘伟;;法律与宗教的契合和法律宗教性重建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年06期

8 王冬丽;试论宗教的功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刘艺工,高志宏;试论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冲突与互补[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邹渊;习惯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J];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吕志祥;藏族习惯法及其转型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李剑;论凉山彝族的纠纷解决[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欣宇;论藏族习惯法的宗教维度——文化分析中的勘察[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2 黄修建;宗教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怿晗;;略论我国民族法学学科体系的构建[J];铜仁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陈卫国;;民族法制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J];昌吉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肖武琴;;试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07期

4 杨彦增;杨长泉;;民族村寨运用习惯法解决纠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以黔东南苗、侗村寨为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5 郭秀平;;浅论法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田成有;我国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状况分析[J];思想战线;1995年01期

7 麻琳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经济的法制建设[J];前沿;2004年07期

8 冯书红;建立和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J];北方经济;2000年11期

9 余敏友,周阳;论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角度构建条约在我国的适用模式[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阳相翼;论现代法律意识的构建[J];学术探索;200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孔祥芝;;以任务驱动为目标构建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A];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2010年

2 武延平;;学习董必武的法制思想 进一步提高依法办事的观念[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辑)[C];2003年

3 陈守一;蔡定剑;;依法办事是进一步加强法制的中心环节——《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学习笔记[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一辑)[C];2001年

4 张华;;弘扬董必武法治思想,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5 宋毓均;;从“依法办事”到“依法执政”——重读董必武同志“八大”发言的体会[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6 杨瑞广;;历史辩证法呼唤董必武法学思想[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一辑)[C];2001年

7 田君;康巧茹;;从语言逻辑角度对法律规范词“必须”与“应当"的界定[A];1997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7年

8 王占峰;董彦鹏;;试论经济全球化对法律全球化的影响[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9 马光;;WTO协定在韩国法院的直接适用与直接效力[A];WTO法与中国论丛(2011年卷)[C];2010年

10 郭哲;;论法官在法律规范冲突中的选择适用权[A];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第十七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人民法院 闫振东;和谐语境下的纠纷解决机制建设[N];人民法院报;2010年

2 ;关注经贸纠纷解决机制 推进海峡两岸法律合作[N];人民日报;2009年

3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 高越强;德国的劳动纠纷解决机制[N];人民法院报;2011年

4 何 兵 张耀华;在何处为权利而斗争[N];人民法院报;2002年

5 最高人民法院 赵昕 编译;可以量化的正义:衡量法治水平的十六项“法治指数”(下)[N];人民法院报;2010年

6 广东省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 张运环;美国法院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中立评估[N];人民法院报;2011年

7 汪伟全 杨成敏;法律秩序下的自我主义[N];社会科学报;2001年

8 彭兴庭;从关系秩序到法律秩序[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9 最高人民法院 蒋惠岭;法治“刀刃”必须用好钢铸造[N];人民法院报;2011年

10 陈靖 何苗;中西方观念差异不影响法律文化交流[N];法制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元;衡平司法与中国传统法律秩序[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2 付海晏;变动社会中的法律秩序[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韩秀桃;变革社会中的法律秩序[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4 马国强;和谐社会视阈中的纠纷解决机制[D];吉林大学;2007年

5 杨力;社会分层与法律秩序[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周峗;“应当”的法哲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7 陈绍凡;从民族法制到民族法治[D];兰州大学;2007年

8 曹明;西欧近代法权观念衍变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9 邹立君;良好秩序观的建构:朗·富勒法律理论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陈振一;类型与动因:当代中国法律发展的机理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奇勋;民族地区法律信仰问题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2 何强;我国案例指导制度探析[D];厦门大学;2009年

3 吴长伟;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的法律构建[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孔凡静;我国立法过程中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D];山东大学;2006年

5 周敏;民族立法听证制度初探[D];延边大学;2006年

6 李中平;公物概念在中国法中的构建:必要与可能[D];厦门大学;2007年

7 杨辉;中国“亲亲相隐”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8 李灿;构建和谐社会 筑牢法治基础[D];西南大学;2006年

9 刘委;法律秩序的生成[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宋刚锋;论法律秩序之生成[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821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9821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c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