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礼治思想的演变过程
发布时间:2021-03-22 11:41
远古鬼神崇拜产生了祭祀之礼。祭祀之礼的形成可以说标志着华夏族民族宗教的形成。而祭祀之礼所确立的一系列的带有伦理性的祭祀规则可以说是调整氏族内部关系的主要依据。而祭祀之礼所包涵的核心理念“敬”渗入宗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以“敬”为核心的礼制,产生了“德”的治国理念即礼治。进入春秋时期后,礼治弊端逐渐暴露。主要表现为:宗法制、分封制严重制约了国家机器的运转及社会秩序的稳定且旧有的赋税制度无法适应长期的战争形势。于是,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但这一时期的改革变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当时社会的阶级构成。归根到底,这时期的法治对于礼治只是一个修正、弥补或者涵盖的关系。进入战国后,阶级构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原因在于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的一系列赋税改革极大削弱了农者对贵族阶级的依赖。另外,铁质工具的广泛应用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造就了新兴地主阶级。新兴地主阶级走向历史舞台之后,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对于礼治是持完全否定态度,其目的在于重新构建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社会秩序。所以,这一时期礼与法的关系是法治替代礼治。从此,法治思想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统治之核心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09.2
本文编号:1984087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09.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的缘由
二、 当今国内的研究现状
三、 本文的创新之处
四、 研究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 礼的起源:由鬼神崇拜至祭祀之礼
一、 鬼神崇拜
二、 祭祀之礼
第二章 礼的演变:由祭祀之礼至为国以礼
一、 以“敬”为核心的祭祀之礼
二、 “敬”在礼中的广泛渗透
三、 由敬至德:治国之礼的实现
第三章 从孔子的鬼神思想看礼治的发展过程
一、 孔子的鬼神思想:人事主导鬼神之事的礼治思想
二、 春秋时期之鬼神思想:民为神主之开端
三、 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对巫术之排斥
四、 敬鬼神而远之:民事优于鬼神之事
五、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孝以事人为目的
六、 结语:孔子鬼神思想乃儒家仁政思想之基石
第四章 礼治的衰落与法家法治思想的兴起
一、 春秋时代礼治弊端的暴露
二、 法家法治思想的产生:对礼治的弥补、修正与涵盖
三、 法家法治思想的发展:对礼治的批判与替代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晋藩;论礼[J];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03期
2 李申;;简论宗教和儒教[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王沛;;裘卫器铭中的公社与礼制——西周时期法律关系设立的再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曹建墩;;论儒家祭祀观念的内向化[J];史学月刊;2009年05期
5 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一个法社会学的视角[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史建群,叶桐;中国古代礼治与法治的冲突与互补[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本文编号:1984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984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