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科耶夫与中国——对科耶夫《评梁启超〈先秦法的概念与法家理论〉》的解读

发布时间:2018-06-13 04:55

  本文选题:科耶夫 + 中国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亚历山大·科耶夫未刊印手稿中有一篇写于1927年的书评。在这篇作品中,科耶夫对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所指出的法家思想与西方的法的观念的相似点给予了否定,认为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只不过是实践政治学与理论哲学的关系,中国与西方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其实,科耶夫对中国文化特殊性的这一思考,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自于他对祖国——1920年代俄罗斯的发展道路的特殊性的思考。在文化的普适性与特殊性的反思中,中国文化无疑成了俄罗斯特殊发展道路的最有力的辩护。有意思的是,科耶夫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从东方到西方再到东方的转变,而这些转变始终都伴随着他对中国或者说东方世界的关注。
[Abstract]:Alexander Koyev did not publish a book review written in 1927. In this work, Koyev negates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Legalist ideas and western ideas of law, as pointed out by Liang Qichao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s in the Pre-Qin Dynasty.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galist thought and Confucianism is on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ctical politics and theoretical philosophy, and that China and the West belong to two different worlds. In fact, Koyev's thinking about the particularity of Chinese culture comes from his thinking on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development road of Russia in 1920s. In the reflection of the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has undoubtedly become the most powerful defense of Russia's special development path. Interestingly, Koyev's thinking has evolved from east to west to east, and these changes have always been accompanied by his focus on China or the East.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巴黎一大历史系;
【分类号】:D909.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成际;;“各得其宜”与“群居和一”——荀子“群己之辨”的价值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沈素珍;;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德治”与“和谐”——以《大学》为中心的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伍柳氏;;民主化模式与中国政治民主化路径选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蒋泽枫;;论传统老庄虚无思想对无政府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张耀南;;论中国哲学的“世界主义"视野及其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崔永东;;试析中国古代狱政文化的基本精神[J];北方法学;2010年06期

7 马腾;;儒家“中庸”之传统法文化观照[J];北方法学;2011年02期

8 关健英;先秦法家的法治精神内涵[J];北方论丛;2004年03期

9 刘绪义;;论先秦诸子对“社会和谐”的探索及其现代启示[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10 杨亮军;;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整合——论梁启超的民权观[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彭传华;;“岂得以舜之所以事瞽瞍者事君乎?”——论王船山对孝的伦理政治化的批判[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李贵连;李启成;;法治(Rule of Law)还是治法——近代中国法治的一点思考[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3 马作武;;孔子杀少正卯考论[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4 朱晓鹏;;论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民主启蒙性质[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广志;;略论周人的“德治”与“民本”思想[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6 张敏;罗干;;没有政道的治道——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对中国政治“大传统”的启示[A];第三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陈宏光;;《管子》社会治理思想的法文化审视[A];管子哲学经济思想与当代经济问题——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全国第七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6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崔存明;荀子与儒家六艺经典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赫;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才引进[D];吉林大学;2011年

9 徐伟;超越与救赎:神秘主义精神气质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红连;荀子礼法思想渊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李华宇;先秦两汉天下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梁月英;《韩非子》法治精神及其文学表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金;墨家的宗教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李树华;霍布斯与韩非的人性思想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艳艳;孟子人性思想与我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塑造[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东阳;广告与中国传统伦理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林喜妮;孟子的仁政学说及其当代价值[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广学;曾沂;;论梁启超的政治与法哲学思想[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6年02期

2 彭敏;梁启超的法律思想与中国法制的现代化[J];党史文苑;2004年06期

3 贾孔会;梁启超法治思想论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周玉琴;宋鑫华;;梁启超的法治政府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反思[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5 杨锦;;试析梁启超法律思想的演变过程[J];法制与社会;2011年15期

6 刘新;;梁启超法治思想研究[J];法学家;1997年05期

7 范忠信;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法理学的主题和特征[J];法学评论;2001年04期

8 邱远猷;王贵松;;梁启超宪法学思想研究[J];法学家;2004年03期

9 林国强;;梁启超法学思想与中国法制现代化[J];法制与社会;2007年01期

10 边笑非;;论梁启超的法学思想——认识法学家梁启超[J];魅力中国;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袁伟东;;略论孙中山开放的宪政思想[A];“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孙莉;;德治与法治正当性分析——兼及中国与东亚法文化传统之检省[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3 邢国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法律信仰[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4 杨亚佳;;中国法治发展模式探讨[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雨田;中国法律史学界的“但丁”:梁启超[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范忠信;“变法家”的法学成就[N];法制日报;2001年

3 蒋安杰邋张学锋;地方性知识能否成为普适性规则[N];法制日报;2007年

4 冯刚;出版侵权图书 出版社承担责任[N];中国贸易报;2004年

5 袁伟时;民初宪政挫败与启蒙[N];经济观察报;2007年

6 陇夫;法律——道德的底线[N];法制日报;2000年

7 程春荣;“用于公务”不宜成为从轻处罚的理由[N];法制日报;2006年

8 公安部十三局 丁国强;如何回答“梁启超之问”[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9 邓海建(江苏教师);法庭上的笑声嘲讽了谁[N];华夏时报;2006年

10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重庆市綦江县人民检察院 陈伟 程权;法治应当顺导民性[N];人民法院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焦润明;梁启超法律思想综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杨亮军;梁启超宪政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张丽清;难舍的道德帷幕:近代国人人权观念考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李玉琳;维新派法律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孙德鹏;清末君主立宪话语中的宪法概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6 冯江峰;清末民初人权思想的肇始与嬗变[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胡照青;晚清社会变迁中的法学翻译及其影响[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8 刘小妹;中国近代宪政理论的特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胡丽娟;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发良;梁启超法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2 吴庆涛;梁启超对近代中国宪政思想传播的贡献[D];山东大学;2007年

3 万红;梁启超宪政思想演进之探究[D];河南大学;2008年

4 李义发;梁启超法律思想的演变[D];安徽大学;2006年

5 卞苏;正当性的寻求:从“开明专制”到“市民运动”[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屠庭;梁启超之法史学述论[D];苏州大学;2008年

7 蒋橙;梁启超政体思想流变[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陶建新;一种文化的选择——论梁启超的法治思想[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9 马仁山;论中国“法治”思想的历史沿革[D];吉林大学;2005年

10 王晋寅;梁启超宪政思想研究[D];甘肃政法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0128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0128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e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