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剧场还原式法学教学法
本文选题:剧场 + 还原 ; 参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S2期
【摘要】:当代法学教学已展示出多元化、立体化和初步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但其无法还原法律赖以立足的生活世界,这是以实践为生命的法律在传授效果方面受到制约的根本因由。剧场还原式法学教学旨在以剧场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逼真还原法律所从出的生活情境,整合既有多元教学方法和离散教学资源,寓情、理、法、艺、趣于一体,实现最彻底的情境化教学,并探索教产研相结合的循环支持方案。把握关键环节,精构实施方案,剧场还原式教学法就能在"出世"的法学教学过程中为其拟制"入世"的品质,成就真正的法律人。
[Abstract]:The contemporary law teaching has show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three-dimensional and preliminary integration, but it can not restore the life world on which the law is based,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restriction of the imparting effect of the law based on practice. Theater reductive law teaching aims at taking the theater as the platform, taking th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and through the lifelike restoration of the life situation from which the law comes from, integrating both the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discrete teaching resources, including emotion, reason, law, art and interest. To achieve the most thorough situational teaching, and explore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industry and research cycle support scheme. Grasp the key link, elaborate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the theater reduction teaching method can make up the quality of "entering the WTO" in the course of "born" law teaching, and achieve the real legal person.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武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土木工程系;
【基金】:重庆市2011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研究”(113099)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0-4;G6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玉敏;刘有东;;双师同堂解析民事案例——案例教学模式的新尝试[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章程;“五位一体”实践性教学法初探——对法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3 陈忠林;;“常识、常理、常情”:一种法治观与法学教育观[J];太平洋学报;2007年06期
4 孙笑侠;;法学的本相 兼论法科教育转型[J];中外法学;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7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杨丽萍;;论教师实践知识及其彰显[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陈玉山;;论法教义学的实践品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钱善刚;;身行据乱 心写太平——康有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汪其昌;;信托财产权制度的特质及其经济学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晏辉;;论中国伦理学的三种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9 孙桂丽;;也谈教育学术人生——学术的人生是至高的幸福[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微;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苏力;反思法学的特点[J];读书;1998年01期
2 葛洪义;实证法学和价值法学的协调与我国法学研究[J];法学;1987年05期
3 孙笑侠;;“权利本位说”的基点、方法与理念——兼评“法本位”论战三方观点与方法[J];中国法学;199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卫君;;论影像在法学本科教学中的运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2 靳万森;加强本科教学工作 培养更好法律人才[J];中国司法;1997年03期
3 唐莹莹,陈星言;从法律的视角看“潜规则”[J];法律适用;2005年05期
4 倪红;;在变迁中寻找契机的法律人——评伍廷芳法律思想及其实践[J];世纪桥;2007年08期
5 毛凤云;;谈法律人法律思维的培养与法学本科教学改革[J];焦作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6 苏新建;;法律职业伦理的再反思——从外在要求到行为哲学[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枕戈;;《百年中国法律人剪影》[J];审计月刊;2007年07期
8 柯航锋;;凝望,隔着无法触及的距离——法律只可信守而非信仰[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03期
9 邱雪梅;;高校法学教育中的法律伦理教育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16期
10 胡玉鸿;;“法律人”建构论纲[J];中国法学;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乃蔚;陈大钢;;高校科技法律人力资源培养的思考[A];法学教育:比较与省思——现代法学教育论坛文集[C];2001年
2 赵玉增;;从主体视角看法律思维对法治建设的意义[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3 黄伟力;;略论法律逻辑学的研究视角[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成敏;;“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笔谈“按语”[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冯震远;;告诉孩子,法律是关爱人类的——谈谈未成年人法制教育[A];推动律师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会议暨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金钊;;逻辑固法:对法律逻辑作用的感悟[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郝新东;;建构主义导向下的法律逻辑学教学模式[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8 金承光;;新编《法律逻辑学》撰写大纲[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9 朱维究;徐文星;;英国公法传统中的“功能主义学派”及其启示——兼论中国21世纪“统一公法学”的走向[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金钊;;法律思维的逻辑基础——从霍姆斯到亚狄瑟[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慎思;30年,中国法律人走向世界[N];法制日报;2008年
2 李龙 周亚刚;法律人的思维模式[N];检察日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赵刚;法律人“会诊”三鹿奶粉事件[N];人民法院报;2008年
4 法学博士、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 喻中;法律人的多重使命[N];检察日报;2007年
5 江平;法律人的守与变[N];法制日报;2008年
6 ;读经典:积淀学术底蕴[N];检察日报;2009年
7 马英九;法律人的“希波克拉底之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8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邓勇;缅怀先贤 勇于担当[N];人民法院报;2011年
9 何兵;十年诉讼老冯成了法律人[N];检察日报;2003年
10 吴丹红;法律的一厢情愿[N];检察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红阳;预期与法律—朝向哈耶克的时间域[D];吉林大学;2006年
2 沈仲衡;价值衡量法律思维方法论[D];吉林大学;2005年
3 房文翠;法学教育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03年
4 周国兴;寻求现实的确定性[D];吉林大学;2011年
5 孙日华;裁判客观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宁洁;法伦理学:学科抑或思想[D];湘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波;陪都时期重庆法律人群体的特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 万颖;法律人与美国宪政体制的确立[D];山东大学;2010年
3 冯密;法律人的政治性与社会性[D];新疆大学;2012年
4 李靖;法律的谱系[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5 刘晶;法律人的角色分析[D];湘潭大学;2008年
6 李盛;WTO与大学本科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延东;法学院的风格[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8 毛阳;论主权者与法律人[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任华敏;论法律与道德的联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蒋苏淮;论法律的保守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547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054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