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和媒体对刑事司法影响的考察——以两起“捡”球案同案异判为例
本文选题:民意 + 媒体 ; 参考:《法商研究》2012年06期
【摘要】:民意和媒体对刑事司法的影响不容忽视。贵州省、北京市两地发生的两起未经许可进入高尔夫球场"捡"球案同案异判引起了人们的争论。当下我国民众的认识水平不高,转型时期社会矛盾较为尖锐,由此决定民意的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失准。媒体是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在发布信息的过程中基于多种原因不太客观,极易误导民意。刑事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尚未完全树立,刑事司法并未获得民众的广泛认同,且极易受民意和媒体的消极影响。目前民意和媒体与刑事司法机关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并未真正建立,而这与我国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我国的刑事司法应在刑法规定的范围内回应民意和媒体,以实现刑事司法机关追求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双赢的目标。
[Abstract]:The influence of public opinion and media on criminal justice should not be ignored. In Guizhou province, two unauthorized access to golf courses in Beijing caused controversy. At present, the understanding level of Chinese people is not high, and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are sharp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which determines that the rationality of public opinion is inaccurate to some extent. Media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people to obtain information, but in the process of releasing information, it is not objective for many reasons, so it is easy to mislead public opinion. The independence and authority of criminal judicial organs have not been fully established, criminal justice has not been widely recognized by the public, and is vulnerable to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public opinion and media. At present, the public opinion and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edia and the criminal judicature are not really established,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pecific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our country. The criminal justice of our country should respond to the public opinion and the media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criminal law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win-win goal of the legal effect and the social effect pursued by the criminal judicial organ.
【作者单位】: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BFX110)
【分类号】:D9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晓青;;司法裁判中的法理与民意[J];法商研究;2012年05期
2 张兵;;民意表达制度化的思考[J];江汉论坛;2008年09期
3 徐迅;中国媒体与司法关系现状评析[J];法学研究;2001年06期
4 吕铁贞;;论刑事司法实践中的民意影响[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5 陈瑞华;;脱缰的野马 从许霆案看法院的自由裁量权[J];中外法学;2009年01期
6 苏力;;法条主义、民意与难办案件[J];中外法学;2009年01期
7 孙笑侠,熊静波;判决与民意——兼比较考察中美法官如何对待民意[J];政法论坛;2005年05期
8 胡铭;;转型社会刑事司法中的媒体要素[J];政法论坛;2011年01期
9 马皑;对弱势群体中犯罪现象的观察与思考[J];中国法学;2003年04期
10 顾培东;;公众判意的法理解析——对许霆案的延伸思考[J];中国法学;2008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郭晓红;[N];法制日报;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房产新政案件裁判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王圣扬;夏珍珍;;论中国当代传媒与司法的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3 张顺;;解构司法民意[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4 王凤涛;;迈向回应社会的法——精神慰藉困境与“常回家看看”入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5 田佳灵;;民意对司法裁判过程的影响[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沈长月;韩捷;陈奎;;方法论“旧话重提”:法学研究之法条主义[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刘志坚;;论量刑程序中各利益群体的“信息-利益”整合[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吴义龙;;自由还是安全:一种经济学的进路——兼评《并非自杀契约》[J];北大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9 陈金钊;;法律解释:克制抑或能动[J];北方法学;2010年01期
10 王强军;;社会舆情与刑法运作互动问题研究[J];北方法学;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董淳锷;;面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法律宽容——以“法人股个人持有”现象及其诉讼纠纷为分析样本[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杨翔;谷国艳;;民事再审发回重审制度的正当性考察与改革——基于某省法院的运行现状分析[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孙启福;张建平;;行政滥用职权司法审查的检讨与重构——以法官的规避倾向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健;;务实与超越——审判权对程序外力量的回应表达[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沈君;王静静;;个案民意的司法适用——以裁判方法和制度控制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傅贤国;;司法裁判吸纳民意机制之建构[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7 俞荣根;曾绍东;;司法改革的反思与前瞻——以董必武的司法改革思想为指导[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8 刘少英;;我国社会分层背景下的弱势群体犯罪问题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纯辉;司法判决书可接受性的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赵双阁;政治文明视阈下舆论监督法治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晨;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周国兴;寻求现实的确定性[D];吉林大学;2011年
6 孙日华;裁判客观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邓多文;论刑法的合理性解释[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 彭飞荣;系统论视角下的风险与法律互动[D];湖南大学;2011年
9 刘洋;论司法权的社会功能[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王荔;当代中国司法民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苇;我国死缓适用标准的实证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韩晓明;我国司法活动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杨梅花;网络舆论监督下的公开审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林丽华;危险驾驶的刑事责任[D];苏州大学;2010年
5 王静;试论刑事司法中的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D];苏州大学;2010年
6 徐鹏;司法能动在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0年
7 张逸群;当下中国司法政策认知论[D];西北大学;2010年
8 沈红芳;试论网络传媒下的刑事审判公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李杰;论法官司自由裁量权[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田华;民意与司法独立原则的冲突与协调[D];山东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冷静;;从法院状告新闻媒体谈起——一起名誉侵权官司所引发的思考[J];北大法律评论;1999年01期
2 侯健;传媒与司法的冲突及其调整──美国有关法律实践评述[J];比较法研究;2001年01期
3 张明楷;;许霆案减轻处罚的思考[J];法律适用;2008年09期
4 游伟;;许霆盗窃案涉及的法律关系梳理及反思[J];法律适用;2008年09期
5 吕芳;;大众的法律意识与法官的职业思维 以许霆恶意取款案为研究范本[J];法律适用;2008年09期
6 关永宏;;在银行ATM机“多取款行为”的法律定性 从合同法和电子商务法视角对“许霆案”的辨析[J];法律适用;2008年09期
7 陈金钊;;“依法”标签下错误思维及其校正 案说法律体系解释方法[J];法律适用;2011年07期
8 陈兴良,周光权;刑法司法解释的限度——兼论司法法之存在及其合理性[J];法学;1997年03期
9 黄子钧;新时期加强流动人口治安管理的理性思考[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6期
10 禾点点;我看张君案庭审直播──广播电视媒体特点比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0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魏永征;[N];检察日报;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天宝;;被“民意”强奸的法律[J];大科技(百科新说);2008年12期
2 陈卫东;;和谐刑事司法如何落实从宽政策——从广东许霆案说起[J];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3 C·克莉娜;羡励;;当代英国刑事司法的特点[J];国外法学;1983年01期
4 王彦吉;;北美刑事司法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王志亮;;加拿大《青少年刑事司法法》述评[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年06期
6 曾兰清;;个案与我国的法治进程[J];法制与社会;2007年04期
7 唐世月;;当代美国的死刑制度[J];时代法学;2007年05期
8 彦堂;;邓玉娇:被民意拯救[J];东北之窗;2009年13期
9 李勇;;论法治的民意之维[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谢燕飞;;法治的道路有多远——以“杭州飙车案”为例[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郑剑;周德金;;刑事法官对司法环境的态度和策略——重温董必武依法办事思想的启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2 庄金锋;;新经济的发展对法律的巨大影响[A];新经济与两岸四地经济交流协作——第六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吉朝珑;陈丽芬;;西柏坡时期法制建设价值考量[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 韩伟;从药家鑫案看司法与民意[N];人民法院报;2011年
2 陈绵钦;千万别拿“民意”当挡箭牌[N];深圳商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秦维;凝聚更广泛的民意[N];团结报;2011年
4 傅达林;药家鑫案:民意考验司法智慧[N];学习时报;2011年
5 ;立法与民意互动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远方;药家鑫案法院问卷听民意是否妥当[N];中国商报;2011年
7 肖余恨;公正判决靠法理而不是靠民意[N];深圳特区报;2011年
8 田成有;尊崇法律无需“迎合”民意[N];法制日报;2009年
9 刘仁文;仪式和法治[N];法制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祝连勇邋通讯员 王阳;法律专家热议吉林“逆子弑父”案[N];检察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妹;中国近代宪政理论的特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胡仁智;两汉郡县官吏司法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 黄延廷;清代刑事司法中的缘法断罪与权宜裁判[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王永明;论英国禁止双重危险规则及其借鉴[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5 姚建龙;福利、惩罚与少年控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6 苏明月;日本保护观察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王扬;宋代女性法律地位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李春雷;清末民初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9 刘晓雅;美国刑事司法公正的宪法保障[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10 姜文秀;美国“囚犯战争”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学娇;量刑规范化之法理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龙春霞;压力下的独立—民意与司法的冲突与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3 余磊;法国刑事司法制度改革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赖佳;法国预审制度探析[D];四川大学;2007年
5 张乾;清代旗人刑事司法特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6 陈昊天;死刑存废与民意之间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韩涛;论英国保释制度及其借鉴意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黄河;德国刑事诉讼中协商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白志强;清末司法改革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10 高华;论清末司法制度改革[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67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067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