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为涂尔干的法律演化理论声辩

发布时间:2018-06-26 20:27

  本文选题:法律演化理论 + 压制性法 ; 参考:《北方法学》2015年05期


【摘要】:涂尔干从社会学角度勾画出从压制性法到恢复性法的演化路径,学者们从理论与经验层面对其进行了批评与检验。理论层面的批评集中在道德法律同一论、法律演化理论的虚构性及其具体内容的缺漏三方面;经验层面的检验则对从压制性法到恢复性法的演化顺序提出了挑战。其实,理论层面的批评忽略了法律演化理论的道德批判目的并遗漏了文本细节,而经验层面的检验存在方法论上的局限并误读了涂尔干的理论。涂尔干注重理论建构而对事实作简化处理,确保了理论体系的明确性,为当下中国的法社会学研究树立了典范。
[Abstract]:From the angle of sociology, Durkheim sketched out the evolutionary path from repressive method to restorative method, and scholars criticized and tested it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spects. The theoretical criticism focuses on the theory of moral and legal identity, the fictitious nature of the theory of legal evolution and the omission of its concrete content, while the empirical test challenges the order of evolution from the repressive method to the restorative method. In fact the theoretical criticism ignores the moral critical purpose of the theory of legal evolution and omits the text details while the empirical test has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 and misreads Durkheim's theory. Durkheim focuses o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simplifies the facts, which ensures the clarity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sets a model for the study of sociology of law in China.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卡尔·施密特具体秩序思维研究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项目编号15XNH01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09.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圣扬;杨国萍;;辩护律师与刑事法官关系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张早林;;个人日常社会行为:韦伯社会理论的逻辑起点[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赵玉丽;;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李娉;;列奥·施特劳斯对韦伯事实与价值分野方法论的批判[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金自宁;;《公法与政治理论》:阐释性方法的一个样本[J];北大法律评论;2003年00期

6 黄华彪;李学功;黄云明;;论韦伯的理想类型理论及其在宗教研究中的运用[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吴靖;媒体专业主义的困境与社会秩序的维护——“凯利事件”背后的媒体权威与法律权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郝潞霞;;国有企业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契合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陆自荣;;规制资源可持续使用的伦理选择[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陈爱中;;现代时间与新诗[J];北方论丛;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玮;;以大众的名义——当前大众传媒的文化民粹主义倾向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许瑞芳;;教育史研究的方法论透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刘洪岩;马宇歌;;找骂:走进“范跑跑”——网络社区作为公共领域的可能性探讨[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4 钱洪伟;薛向欣;陈红兵;;论环境治理的源头控制策略——产品设计生态化[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5 肖瑛;;构建总体性的友好社会——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思想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6 陈建胜;;城市化进程中的撤村建居:积极判断与消极判断——以杭州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马雷君;;论多元文化背景中教育法律的价值取向[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江必新;杨科雄;;论公共利益[A];财产权与行政法保护——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朱最新;;行政备案类型化与法治化初探[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10 戚建刚;;风险规制过程的合法性之证成——以公众和专家的风险知识运用为视角[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丁鑫;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鹏;疑难案件中法律裁判的规范性来源[D];吉林大学;2011年

9 周国兴;寻求现实的确定性[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琳琳;城市化进程中农地使用权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小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与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联系[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刘子贺;我国企业慈善行为的伦理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钱啸寅;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运行绩效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婧;保定老调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鲁东海;电视新闻伦理的道德冲突与救治[D];南昌大学;2010年

6 崔同富;云南农村科技扶贫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戚筱池;农家书屋与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8 董利丹;比较教育相对主义分析范式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赵静丽;略论转型期记者兼职之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林琳;企业权威关系与底层白领阶层的职业命运:中国新生代农民工个案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苹;李银兵;;试析涂尔干思想中的“康德影子”——以《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为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郭雄雄;徐红曼;;涂尔干社会整合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价值[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石德生;;集体良知:个人与社会自然的联结纽带——涂尔干的核心问题及其研究进路之二[J];攀登;2011年06期

4 何健;;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涂尔干的公共思想难题[J];社会;2012年05期

5 张少鹏;;涂尔干的国家学说[J];政治思想史;2012年03期

6 刘晓;;涂尔干的“失范与重建新秩序”学说及其当代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7 林端;;涂尔干:《社会分工论》[J];清华法学;2006年02期

8 胡水君;;社会理论中的惩罚:道德过程与权力技术[J];中国法学;2009年02期

9 赵莹;;涂尔干道德教育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改革与开放;2009年04期

10 谢蓉;;国家·法律·社会——涂尔干社会学思想中的国家观[J];社会中的法理;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肖瑛;;构建总体性的友好社会——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思想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2 张兆曙;;涂尔干的遗产和遗憾[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伟;;以涂尔干集体意识的观点浅析当前社会秩序的维持[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肖自强 渠敬东 姚福燕;涂尔干的现代性主题:道德个人主义与法团公共性[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2 李英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把科学理性主义拓展到人们的行为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胡炼刚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重访涂尔干的社会学认识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龚丹韵;友善互动的环境,是良药[N];解放日报;2014年

5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董凯;《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方旭东;双重荒诞[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田建明;涂尔干及其对社会学人类学的贡献[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渠敬东;如何阅读杜尔干[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9 邓晓芒;涂尔干宗教学方法论的误区[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10 秦晖;价值关怀与实证研究[N];南方周末;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君;涂尔干职业伦理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迅;涂尔干社会理论的文化之维[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3 于鹏;涂尔干的社会观与现代个体的林中路[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4 陈松凤;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龚志通;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6 向辉;社会团结:从涂尔干到罗蒂[D];北京大学;2007年

7 徐秀明;涂尔干与布迪厄几种教育社会学观点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黄振羽;社会的结构维度与象征维度[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马宗亮;论涂尔干集体意识[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10 胡晏瑜;基于人的尺度的教育[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713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0713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5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