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之伦尊卑之义——清末修律中的沈劳之争管窥
本文选题:礼教 + 宪政 ; 参考:《兰州学刊》2013年01期
【摘要】:清末围绕新刑律的修订有一系列争论,张之洞之后,以传统明刑弼教原则对修订法律馆刑律草案进行反驳的代表为桐乡劳乃宣。在预备立宪阶段,清廷以上谕的形式为新刑律草案规定了礼教与宪政的双重约束。在此前提下,沈家本与劳乃宣实无可能以礼教派与否来分别。以劳乃宣措意的"亲属相殴"条为例,本文认为沈劳之争的一个关键区别在于刑律正文中是否严格按照服制明定等差。这是信奉旧律原则的劳乃宣真正关心的地方,也是沈家本不愿曲为说辞加以辩解之处。
[Abstract]: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there was a series of arguments about the revision of the new criminal law. After Zhang Zhidong,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raditional principle of "Ming Dynasty Bishi" refuted the revised draft of the criminal law of the Law Museum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ongxiang's Laonai Xuan. In the preparatory constitutional stage, the form of the above-oracle of the Qing court provided for the dual restriction of etiquette and constitutionalism for the draft of the new criminal law. Under this premise, Shen Jiaben and Luo Naixuan could not be separated by ritual or not. Taking the article of "kinship affra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holds that one of the key differences of Shen Lao's argument lies in whether or not it is strictly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service in the text of the Criminal Law. This is the real concern of the old-law doctrine, and the reluctance of Shen Jiaben to justify his speech.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思政部;
【分类号】:D929;D9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章润;蔡枢衡与《中国法律之批判》[J];比较法研究;1999年02期
2 孙季萍;胡适的宪政思想[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朱文星;论依法治国对宪政的作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09期
4 曹任何,彭斌;宪政精神及其在近代中国的缺失[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2期
5 魏琼;从实质宪政到程序宪政[J];法学论坛;2004年04期
6 黄其蔚;;论由依法治国走向社会主义法治[J];企业导报;2010年03期
7 朱继萍;意义和关系:析法治、宪政与依法行政[J];理论导刊;1999年10期
8 邓世豹;宪政:依法治国的核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9 周叶中,匡茂华;宪政建设的基本条件[J];现代法学;2000年01期
10 周叶中,邓联繁;宪政中国初论[J];中国法学;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高旭红;李凤玲;;毛泽东与新中国宪政建设[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李金国;;政治文明的法律视域[A];贵州省2004年宪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曾代伟;盛波;;民主政治的法治化轨道——论董必武的民主法制思想[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4 金冠军;付永春;;电影审查与内容管制: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博斯汀诉威尔逊案(1952)研究[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李贵连;李启成;;法治(Rule of Law)还是治法——近代中国法治的一点思考[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6 李秀娟;;论党内条规与国家法律相协调[A];“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21世纪初政党发展与变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熊辉;;论毛泽东的法制思想[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东政法学院教授 殷啸虎;政治文明的宪政意义[N];法制日报;2002年
2 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千帆;从宪法到宪政[N];人民法院报;2002年
3 吴敬琏 江平 梁治平;什么是好的市场经济 什么是好的法律、法治[N];北京日报;2003年
4 陈端洪;宪政:通过制度限制政府[N];法制日报;2002年
5 陈红梁;普通公民的宪政努力[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3年
6 杨支柱;网络民意不能作为订立法规的基础[N];东方早报;2007年
7 本报驻罗马记者 穆方顺;植物人安乐死导致意大利宪政危机[N];光明日报;2009年
8 曾献文;将契约精神融入宪政是政治文明的要求[N];检察日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窦玉梅;一位老宪法学者谈民主与宪政[N];人民法院报;2002年
10 青海省人民检察院 王水明;沃伦法院对美国社会的历史印记[N];人民法院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人博;中国近代宪政思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王月萍;公法现代化的一般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杨阳;严复宪政思想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4 施嵩;美国宪法解释的原意主义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陈建平;湖南省宪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6 柴松霞;出洋考察团与清末立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成富磊;礼之退隐[D];复旦大学;2012年
8 聂露;论英国选举制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陈煜;清末新政中的修订法律馆[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祝庭显;民本与民主交织下的新中国法治之路[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美;《钦定宪法大纲》的文化解释[D];湘潭大学;2005年
2 刘洋;罗马宪政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3 刘寞;清末“地方自治”法制的理性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赵丹;专制权力与宪政自由[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5 孟雯;黄遵宪的民权宪政思想述评[D];山东大学;2007年
6 胡娟;近代日本法治思想源流考[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7 吴剑飞;伍廷芳法律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8 张凤岭;党委政法委员会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王成坤;论晚清宪政思潮中的国家本位[D];苏州大学;2009年
10 陈中敬;税权的合宪性控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115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111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