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群众的怨恨批判与司法裁判

发布时间:2019-07-09 17:09
【摘要】: 本文通过将典型的五个个案,与发生在1935年的施剑翘案、清末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北宋阿云案的司法过程予以对照,并与现代西方一般的司法思维方式进行了比较,发现司法思维普遍偏向社会可接受性只是现代中国才具有的现象。 因此,本文对现象中的主体——现代人及其群众的特点进行了梳理,并对现象发生的场域——中国社会的实际形态从政党国家、政党意识形态、政党科层法和经济伦理四个方面入手予以分析。认为正是由于中国的法律秩序受政党意识形态约束,使得其自治性、普遍性、公共性和实在性受到抑制。而当前的经济伦理则引发令人堪忧的贫富差距。 借助于马克斯·舍勒的怨恨论,本文解释了大多数中国人对“得意之人”内涵的生存性比较、生存性隐忍、生存性怨恨所由以形成的原因,并指出群众具有的特性使司法裁判不得不偏向其徒具消极功能的怨恨批判。最后通过卡尔·施米特的宪法和法律二重性学说,对中国这一现代现象从法哲学角度进行了解释。
[Abstract]:In this paper, by comparing the typical five cases with the case of the Swordplay in 1935, the case of Yang Nawu and the Chinese cabbag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judicial process of the Ayun case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as compar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modern western general judicial thinking mode. It was found that the general bias of judicial thinking to social acceptability was only a phenomenon in modern China. Therefore, this paper comb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body, the modern people and the masses in the phenomenon, and starts with the four aspects of the political party country, the party ideology, the party science method and the economic ethics in the actual form of the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legal order of China is subject to the political party's ideological constraint, so that its autonomy, universality, publicity and immunity are influenced by the political party's ideology. By the end, the current economic ethics has caused a worrying poverty. With the help of the hate theory of Max Schiller,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existence of the "a proud man" of the majority of Chinese people, the survival, the survival, the existence and the resentment. by the reason of the formation, and pointing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sses, that the judicial referees have to be biased towards their acts of negativity The bitter criticism of the function. Finally, through the Constitution of Karl Schmitt and the theory of the duality of the law, this modern phenomenon of China is from the law philosophy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敦生;吴雅莉;;论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J];福建法学;2011年02期

2 浦玉华;;传媒与司法的博弈[J];法制与社会;2011年18期

3 袁俊现;;社会管理中行政权的司法制约[J];人民论坛;2011年23期

4 王晓慧;;行政权利腐败的司法防范对策[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姜保忠;;德沃金“唯一正解”理论及其对司法过程的启示[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6 王国龙;;捍卫法条主义[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俞评;;法律文书亟需“质检”机制[J];观察与思考;2005年16期

8 范黎红;;有限责任公司司法裁判解散的法理思考与实证考察[J];公司法律评论;2009年00期

9 陈佩娜;;试论拉伦茨的司法裁判观[J];法制与社会;2011年19期

10 王文霞;;从彭宇案看法、道德与社会文明——以社会学法学为视角[J];知识经济;2011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傅贤国;;司法裁判吸纳民意机制之建构[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2 张云新;;参政党与参政党意识[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姚念柱;;略论参政党意识建设[A];本溪市各民主党派统战理论研究联合体第十七次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张美廉;;对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A];广东省第四届高校统战理论研讨会论文[C];2004年

5 时永才;王刚;;论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兼议值得当事人信赖的民事审判权运行方式[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玄玉宝;;论能动司法在个案裁判中的实现——从一则公报案例切入[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杰;;法官机械司法的博弈分析[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琳;;提高合作共事能力 自觉维护政党和谐[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胡建萍;;疑难案件中的法律论证[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沈海风;;司法裁判价值合理性及其实现方式[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斌;司法裁判结果将成为定性标本[N];法制日报;2008年

2 河南 徐爱民 法官;司法裁判要扶持更多见义勇为的善意[N];法制日报;2009年

3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毛立华;司法裁判中的事实[N];人民法院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丁国锋;以点带面提升司法裁判社会认同度[N];法制日报;2010年

5 贾德灿 唐虎鸣;继承光荣传统 强化政党意识[N];四川政协报;2011年

6 刘金桥;让司法裁判更具说服力[N];江苏经济报;2010年

7 王圣军;法官司法裁判应履行说服义务[N];江苏法制报;2011年

8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 陈红;司法裁判要充分考量民意[N];人民法院报;2011年

9 张高翔;司法裁判中的公共政策意识[N];人民法院报;2003年

10 丁南;秘书长工作之我见[N];团结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柳;司法裁判的经济学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2 崔军;论司法裁判[D];吉林大学;2008年

3 杜闻;民事再审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赵承寿;论司法裁判中的事实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胡君;原则裁判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6 朱良好;法律适用类型归属技术范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贾焕银;漏洞补充与民间规范关联性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杨军;诉的利益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雷新勇;公共政策的司法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喜平;社会资本视野下的司法公信力[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云云;群众的怨恨批判与司法裁判[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太航;建国初期民主党派政党意识研究(1949-1952年)[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晶晶;我国司法裁判的民意基础[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孟斐;我国司法裁判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5 王文波;论司法裁判的不确定性[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 韩向东;政党意识形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彦伟;民意对我国司法裁判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2年

8 上官俊峰;论司法裁判的形式合法性与实质合理性[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王小红;司法裁判与社会舆论的冲突[D];兰州大学;2010年

10 杜慧;试论法律现实主义在司法裁判中的适用[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122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5122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9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