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当代中国法治的道德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6 07:54
【摘要】: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问题,法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人类社会两种重要的行为规范,法律和道德在不同领域发挥着其各自独特的作用,但二者并不互相独立,而是相互联接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法治之路无疑是中国当下和未来的不二选择,从根本意义上看,法治道路的选择是合乎人类所追求的道德目标的。 法治国家的建立需要一定的道德前提作为支撑。在当代中国,法治的道德基础由支撑法治的社会道德环境、立法道德、司法道德和守法道德共同构成。 当代中国法治所需要的道德环境系统由社会主体的道德认知水平、社会主体行为合法性与合道德性的统一、社会道德评价环境共同构成。 当代中国,,社会主体必须具有这些道德认知:每个主体相对于社会而言都是充分自由的和平等的;每个主体都有充分的处分自己权利的权利;每个主体都同时既是自己的又是社会的;每个主体都有充分的追求物的权利,但每个主体的这种追求同时又必须是在不得侵害其他主体的正当权利的前提下发生的;为了实现主体的权利,主体必须是诚实的和有信誉的;由于国家的产生是建立在市民社会的基础上的,主体对于国家公共事务须有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交往和交换中遵循对价的原则意识。而所有这一切的实质又都是建立在对市场主体或者说市民主体人格尊严和自由的充分的尊重的基础上的。 上述这些道德认知只有外化为道德主体的合法性与合道德性统一的行 为才具有现实意义,而这则是由法权威的合道德性与合法性的要求所决定 的,它也同样是法权威的获得的依据和保障。 一定社会的法治总是对它的社会道德评价环境有着其固有的要求。就 当代中国法治而言,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道德的一致性、 道德的先进性、道德追求目标与法治目标的同趋性。 就立法道德的内涵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法内容的合道德性、 法品质的合道德性与立法行为的合道德性。法的内容的合道德性与法的品 质的合道德性必须由立法行为本身的合道德性来保证。 作为法治的核心环节,司法的道德诉求也同样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一定意义上说,司法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法治的实现 程度,甚至直接影响到法治目标的实现。而从司法主体的角度看,司法公 正是当下中国司法主体的道德追求;忠于法律是司法主体必备的道德素质。 法治社会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说良法是前提,司法公正是 关键,那么守法则是基础。离开守法的基础,法治社会的建立将步履维艰, 甚至永远也不可能实现。 守法道德的实质在于拥有守法精神。而守法就其要求看,既包含对法 律义务的格守,又同时包含对法定权利的积极追求。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D920.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月;;民间法对中国法治之路的启示[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08期

2 博理;;学人的时代责任与关怀——关于《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的一些感受[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5年01期

3 袁冶,李铀;论中国法治的实践目标和工作重心[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4 ;“中国法治之路”青年法律论文有奖征文评选揭晓 我刊发表的四篇论文榜上有名[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5 徐显明;法治的真谛是人权——一种人权史的解释[J];学习与探索;2001年04期

6 ;2008:新一届“两长”履新 对中国法治的关切与期待[J];法制资讯;2008年03期

7 钱广荣;关于中国法治的几个认识问题[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信春鹰;;从艰难与挫折中走向辉煌——20世纪中国法治发展回顾与未来前瞻[J];清华法治论衡;2000年00期

9 张中秋;;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法律史学(1978-2008)[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法学专业30年增105倍[J];湖北招生考试;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力;;当代中国法治的基本制约和可能的格局[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2 罗建文;黎池;;政府道德基础论[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3 孙忠利;;市场经济道德基础:职业体育的隐喻性前提——基于中西比较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李贵连;李启成;;法治(Rule of Law)还是治法——近代中国法治的一点思考[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5 张之沧;;论建立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6 鲜连发;;董必武法律思想与中国法治三十年[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7 李国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8 张祖钧;;“八荣八耻”是大学生成才的思想基石和道德基础[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7年

9 陈红阳;;我谈董必武法律思想与中国法治三十年[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10 王怀安;;我国法治的先驱和奠基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一辑)[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兵临;送别2008:公民行动助推“具体法治”[N];检察日报;2008年

2 张玉堂 法学博士 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三十年:发现个人、发现权利的当代史[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3 叶传星;静听中国法治前行的足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李富金;民间视角回望2009中国法治[N];人民法院报;2009年

5 羽戈;民意与司法:2009年的中国法治看点[N];中国经营报;2009年

6 记者 蒋安杰;首届“中国法治政府奖”15个项目公示[N];法制日报;2010年

7 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廖奕;中国法治的三种话语[N];检察日报;2010年

8 刘武俊;中国法治,还要更“给力”[N];中国审计报;2011年

9 记者 肖持纲 通讯员 马晓娟;莲湖城市管理标准化执法获中国法治政府奖提名奖[N];西安日报;2011年

10 傅达林;中国法治10年立法记录[N];学习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树贵;寻找权威的道德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崔永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廖加林;现代视域下公共道德基础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邓毅;宪政民主的道德基础[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董冰;同一、分立与互补[D];山东大学;2010年

6 杨庆文;当代中国刑法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王华;在道德与政治之间[D];吉林大学;2012年

8 田成有;传统与现代:乡土社会中的民间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李亮学;信用伦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傅鹤鸣;论法律的合法性[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元雕;当代中国法治的道德基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洋;中国法治正当性的理据简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3 戴若愚;当代中国政治信任道德基础的衰落与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义利新探[D];新疆大学;2003年

5 李珂;论法的动态运行中的道德基础[D];武汉大学;2003年

6 黄爱教;论法的合法性[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闻文;市民社会语境下中国法治的建构[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石春金;论法治的道德基础[D];武汉大学;2005年

9 王艳红;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张欣欣;当代中国法治秩序建构中的习惯法[D];新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412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6412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b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