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疏议》之共同犯罪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2 00:11
共同犯罪是刑法中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基于其与个人犯罪相比,具有危害性更大和隐蔽性更强的特点,历代王朝立法都十分重视对共同犯罪的规定。唐律有关共同犯罪的内容甚为完善,达到了封建制度下共同犯罪立法的巅峰。所以本文以《唐律疏议》为对象,研究唐代共同犯罪的立法。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首先说明了本文研究的对象和目的,其次介绍本文的内容层次,最后,对本文所使用的材料进行了说明。第一章“中国古代‘共同犯罪’规定的发展历史”,对中国历史上诸朝关于共同犯罪的内容进行梳理,展现封建制度下共同犯罪立法产生及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第二章“唐律中共同犯罪的犯罪构成”,从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从主体角度而言,唐律作为封建社会的法律,对犯罪人的身份有特别的规定,尤其对家长和官吏,作较为严厉的处罚;主观方面,唐律将主观故意和过失均纳入共同犯罪的主观过错范畴,规定即使是过失也要承担责任,但并不要求共犯之间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客观方面,不限于作为,并对同时犯、实行过限等亦作出特别规定。按照当代理论,犯罪构成应当还包括犯罪客体方面,但是因为共同犯罪所侵犯的客体与普通个人犯罪相比并没有什么特...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中国古代“共同犯罪”规定的发展历史
第二章 唐律中共同犯罪的犯罪构成
第一节 综述
第二节 犯罪主体
一、刑事责任能力
二、共犯中的身份研究
第三节 犯罪的主观方面
一、共同故意犯罪
二、过失共同犯罪
三、混合主观罪过形式的共同犯罪
第四节 犯罪的客观方面
一、二人以上共同实行犯罪
二、二人以上,部分犯罪者有实行行为,部分则无实行行为
三、特殊规定
第三章 唐律中共同犯罪的处罚
第一节 区分首从
一、基本规定
二、例外规定
第二节 不分首从
一、“言皆者,罪无首从”
二、明文列举五种不区分首从的犯罪
第三节 特别身份人共犯之处罚
第四节 共犯错误之处罚
第五节 共犯逃亡后未全部归案之处罚
第四章 教令犯
第一节 教令犯的含义
一、“教令”的含义
二、其他含教令之义的用字
第二节 教令犯之处罚
一、只处罚教令人
二、被教令者之犯罪行为触犯律文之专条,教令者亦得依此条文处罚
三、教令人的行为触犯律文之专条,被教令者得依此条文罚之
第三节 唐律教令犯之性质分析
第五章 唐律之“与同罪”研究
第一节 唐律中“与同罪”系列条文之内容
一、“与同罪”之形态
二、“与同罪”之处理
第二节 “与同罪”的性质
一、“与同罪”并非唐律中常规的共同犯罪形态
二、“与同罪”属于广义的共同犯罪
三、特例:劫囚条
第六章 结语——兼析唐律共同犯罪的立法特点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013681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中国古代“共同犯罪”规定的发展历史
第二章 唐律中共同犯罪的犯罪构成
第一节 综述
第二节 犯罪主体
一、刑事责任能力
二、共犯中的身份研究
第三节 犯罪的主观方面
一、共同故意犯罪
二、过失共同犯罪
三、混合主观罪过形式的共同犯罪
第四节 犯罪的客观方面
一、二人以上共同实行犯罪
二、二人以上,部分犯罪者有实行行为,部分则无实行行为
三、特殊规定
第三章 唐律中共同犯罪的处罚
第一节 区分首从
一、基本规定
二、例外规定
第二节 不分首从
一、“言皆者,罪无首从”
二、明文列举五种不区分首从的犯罪
第三节 特别身份人共犯之处罚
第四节 共犯错误之处罚
第五节 共犯逃亡后未全部归案之处罚
第四章 教令犯
第一节 教令犯的含义
一、“教令”的含义
二、其他含教令之义的用字
第二节 教令犯之处罚
一、只处罚教令人
二、被教令者之犯罪行为触犯律文之专条,教令者亦得依此条文处罚
三、教令人的行为触犯律文之专条,被教令者得依此条文罚之
第三节 唐律教令犯之性质分析
第五章 唐律之“与同罪”研究
第一节 唐律中“与同罪”系列条文之内容
一、“与同罪”之形态
二、“与同罪”之处理
第二节 “与同罪”的性质
一、“与同罪”并非唐律中常规的共同犯罪形态
二、“与同罪”属于广义的共同犯罪
三、特例:劫囚条
第六章 结语——兼析唐律共同犯罪的立法特点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0136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013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