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自陷风险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8 15:09
本文关键词:被害人自陷风险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被害人自陷风险问题是一个新兴的、充满争议的刑法问题,它来源并发展于德国刑法判例,在德日刑法理论界发展较为成熟,成果也颇为丰富,而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刚开始。由于我国刑法理论界对该理论尚未展开具体讨论,使得我国司法实践中对被害人自陷风险的相关问题缺乏理论指导。目前对被害人自陷风险的相关理论学说多有争议,主要表现在争议热点问题集中突出的同时还有很多关键性的问题无人问津,比如对被害人自陷风险排除不法的依据和过失犯中的运用讨论激烈且成果丰富,而对被害人自陷风险在犯罪构成四要件中的体系性位置和在故意犯罪中的运用却鲜有涉猎,本文通过四部分对被害人自陷风险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阐述,提出个人的浅显见解: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目前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对被害人自陷风险理论的态度并列举了两个被害人自陷风险的典型案例引出下文的讨论;第二部分阐述了被害人自陷风险的分类及分类标准、被害人自陷风险成立的条件和被害人自陷风险排除不法依据的主要观点,并就相关的理论内容提出了笔者的看法。以“行为支配论”为分类标准将被害人自陷风险分为自我负责的自我危害和同意他人危害两种类型得到多数学者的支持,但由于行为支配理论本身就具有的模糊性、难以界定性与欠缺正当性,这种分类标准使得被害人自陷风险的分类只是具有将案件类型化之作用而并不具有规范上的意义,在排除犯罪上对两类型的处理并无区别;刑法理论学界目前争议最大的是被害人自陷风险理论排除不法之依据,被害人自陷风险理论与被害人同意看似相似实际区别较大,将被害人自陷风险至于被害人同意的延长线上并不妥当;以“行为支配论”为分类标准使得共犯从属性理论本身就具有不明确性,而在采用单一共犯体系的我国,共犯从属性说赖以存在的犯罪参与体系基础在我国并不存在,共犯从属性作为被害人自陷风险排除不法的依据并不合理;准同意说、共犯从属性说、社会相当性说与行为危险性说等理论均不能妥当说明被害人自陷风险的法理;第三部分介绍了被害人自我答责的原理、解释论根据、成立条件、不足及在具体案例中的运用,以自我决定为根据的自我答责理论作为刑事归责的基本原理,是被害人自陷风险理论排除犯罪的必然依据,从规范的角度出发,被害人自我答责的解释论根据并没有得出统一结论,冯军教授提出的被害人自我答责成立的“四要件”说更方便司法实践操作,而对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存在的不足,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看法。第四部分介绍了被害人自陷风险在犯罪构成中的定位,就被害人自陷风险的体系性地位,大陆法系国家与我国有所不同,采用客观归责论的德国与采用因果关系论的日本分别将其定位在构成要件符合性阶段和违法性阶段排除犯罪,而对于采用较为封闭的犯罪构成四要件的我国,在对被害人自陷风险问题进行合理定位时遇到了较大的障碍,而使用被害人同意一元论的思维方式,将法益论引入构成要件,根据自我答责的理念将被害人自陷风险问题排除出犯罪圈成为相对合理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被害人自陷风险 被害人自我答责 被害人同意 一元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51.6;D924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导论9-12
- 一、研究背景9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9-10
- 三、主要研究方法10
- 四、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10-12
- 第一章 被害人自陷风险问题的提出12-15
- 第一节 问题提出的背景12-13
- 第二节 被害人自陷风险案例介绍13-15
- 一、典型案例介绍13-14
- 二、案例引发的思考14-15
- 第二章 被害人自陷风险的理论概说15-24
- 第一节 自我负责的自我危害与同意他人危害的划分15
- 第二节 被害人自陷风险的区分标准15-19
- 一、行为时间前后标准15-16
- 二、危险创出后行为的时间点标准16
- 三、行为支配标准的确立与质疑16-19
- 第三节 被害人自陷风险成立的必要条件19
- 第四节 被害人自陷风险排除行为人不法之依据19-24
- 一、准同意说20-21
- 二、共犯从属性原理21-22
- 三、排除不法依据的其他学说22-24
- 第三章 自我答责理论作为被害人自陷风险排除不法依据的提倡24-36
- 第一节 自我答责的原理阐释24-25
- 第二节 被害人自我答责成立“四要件”说25-28
- 第三节 被害人自我答责的解释论根据28-31
- 一、被害人介入创设了新的危险实现的关联29-30
- 二、被害人完全自己操控了行为人创设的危险30
- 三、被害人介入提高了不被允许的危险的层次30
- 四、被害人与行为人共同控制危险30-31
- 第四节 被害人自我答责运用于被害人自陷风险的思考31-34
- 一、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的模糊性31-32
- 二、对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的思考与提倡32-34
- 第五节 被害人自我答责在被害人自陷风险案件之运用——以肖凤侠、“碰瓷”死亡案件为例34-36
- 第四章 被害人自陷风险之体系性定位36-45
- 第一节 构成要件符合性阶段犯罪性的排除36-38
- 第二节 违法性阶段罪责的排除38-39
- 第三节 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中定位之设想39-45
- 一、超法规正当化事由的设想39-42
- 二、被害人同意的“一元论”的借鉴42-45
-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49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9-50
- 后记50-51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琪斌;被害人自陷风险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2 豆晓红;自陷行为刑事问题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3年
3 程旭;被害人自陷危险问题初探[D];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被害人自陷风险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28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402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