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见危不救的法律对策

发布时间:2017-08-19 03:37

  本文关键词:见危不救的法律对策


  更多相关文章: 见危不救 激励 责任豁免 奖励 救助


【摘要】:面对他人的危难情形,袖手旁观者悠然自得;施以援手的人却要承担被诬陷讹诈的风险,甚至由于在救助过程中存在过失导致被救助者境况进一步恶化而卷入无休止的官司纠纷,更有甚者,在救助过程中自身遭受严重损害甚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却得不到及时的补偿和保障,“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悲剧不断上演,“彭宇案”的发生更是导致人人自危,再次面对他人的危难情形,越来越多的行为人选择充当看客。如何采取措施激励人们见危施救、破解见危不救的困境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也即本文力求探讨的主题。 面对困境,人们很容易想到运用法律武器予以规制,特别是“小悦悦”事件发生以后,用法律拯救跌倒的道德甚至见危不救入刑的乎声不断高涨,学界对此褒贬不一。本文基于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运用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分析法作为基本的分析工具,从问题最基本的层面对于见危不救困境的成因及可能的法律对策进行探讨,文章结论的得出并非立足于抽象的道德原则或者教义,从而更加具有说服力。 除去导论和结语,本文正文部分包括五章。第一章首先对于本文所研究的见危不救的概念范围进行界定,本文研究的见危不救行为限于不负有救助义务的行为人面对他人人身的危急状态而不予救助的行为。 第二章分别从经济学、进化论以及人性的角度对行为人见危施救与否背后的行为逻辑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无需法律的干预,行为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都会选择救助。 第三章首先对我国社会道德滑坡导致见危不救现象频频发生的观点进行了反思,并分析了我国目前见危不救困境的成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转变的影响;诸多可能导致行为人放弃救助的借口;行为人想救助但不敢救等。 第四章对古今中外干预见危不救的立法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了法律干预见危不救的可能对策,主要包括:惩罚见危不救者;对见危救助者进行保护;赋予救助者求偿权;奖励救助者。 第五章分别对法律干预见危不救的对策进行了评析,分析认为法律干预见危不救的空间有限,惩罚见危不救者和赋予救助者分享救助收益求偿权的法律对策是行不通的,保护和奖励救助者的法律对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行为人见危施救。
【关键词】:见危不救 激励 责任豁免 奖励 救助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0.4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导论12-14
  • 第一章 见危不救的概念厘定14-17
  • 第二章 见危施救的行为逻辑17-19
  • 第三章 见危不救困境的成因19-26
  • 一、道德滑坡?19-20
  • 二、见危不救困境的成因20-25
  • (一) 社会环境转变的影响20-21
  • (二) 行为人放弃救助的借口21-23
  • 1、救助可能会面临诸多风险21-22
  • 2 、被救助者的冷漠表现22-23
  • (三) 行为人想救但不敢救助23-24
  • (四) 见危不救困境的法律经济学解读24-25
  • 三、小结25-26
  • 第四章 干预见危不救的国内外立法概述26-33
  • 一、干预见危不救的国外立法概述26-29
  • (一) 英美法系国家26-28
  • 1. 美国26-27
  • 2. 英国27-28
  • (二) 大陆法系国家28-29
  • 二、我国见危不救立法概述29-32
  • (一) 我国古代关于见危不救的立法29-30
  • 1. 对见危不救者的惩罚29-30
  • 2. 对见危救助者的法律保护30
  • 3. 对见危救助者的奖励30
  • (二) 我国现在的见危不救立法30-32
  • 三、小结32-33
  • 第五章 法律干预见危不救的对策探析33-49
  • 一、惩罚见危不救者33-38
  • (一) 惩罚见危不救的“成本—收益”分析33-36
  • (二) 激励改变行为36-37
  • (三) 相关立法的实践启示37-38
  • 二、对危难救助者进行保护38-44
  • (一) 救助者责任豁免38-40
  • (二) 对恶意被救助者进行惩戒40-41
  • (三) 举证责任41-42
  • (四) 法律援助42-43
  • (五) 对危难救助者遭受损害时的保障43-44
  • 三、赋予救助者分享救助收益的求偿权44-45
  • 四、奖励救助者45-47
  • 五、小结47-49
  • 结语49-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5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55-56
  • 附件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泉;;增设“见危不救罪”的冷思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黎宏;“见死不救”行为定性的法律分析[J];法商研究;2002年06期

3 吴泽勇;;证明疑难案件的处理之道——从“彭宇案”切入[J];西部法学评论;2011年05期

4 徐国栋;;见义勇为立法比较研究[J];河北法学;2006年07期

5 林莎;邓春玲;;“经济人”利己与利他行为的理论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6期

6 王俊;;从博弈论视角透析见义勇为的立法路径[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郑显文;中国古代关于见义勇为的立法[J];中外法学;1999年06期

8 张军;法与德的冲突及其法理思考[J];现代法学;2003年04期

9 桑本谦;;法律控制的成本分析——以对通奸和黄色短信的法律控制为例[J];现代法学;2007年05期

10 叶慧娟;;刑法框架下见危不助犯罪化的具体考量[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邓海建;[N];法制日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余波;崇州见危不救案件的分析与思考[D];兰州大学;2008年

2 熊绍山;我国见义勇为法律救济机制完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张震;见危不助犯罪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和小彬;见危不救行为犯罪化不合理性之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984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6984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4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