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私《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5 07:27
本文关键词:康有为私《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研究
【摘要】:历史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主观和客观上的因素都可能让历史的轨迹发生改变。康有为是清末民初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第一个在我国提出了具体的宪政方案。虽然辛亥以后,他的思想更多被视为保守和反共和的,但他在1913年以私人名义发表的《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却向世人证明,他对新生的共和不是没有丝毫期许,这份宪法草案中对于共和的批判分析和建设性意见,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那一时期宪政历史的崭新视角,对今日中国的宪政建设也不乏借鉴意义。 除引言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康有为私《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拟制背景。辛亥革命后,宪政共和潮流席卷中国,也终结了康有为君主立宪的梦想。在南北对峙以及列强环峙的内外危机下,制定宪法成为民国第一届国会的首要任务,围绕制宪,北洋派、革命党和立宪派展开了一系列争论和较量,构成康有为私拟宪草制定的时代场景。 第二部分简要论述了康有为的宪政思想背景。西学是康有为创立变法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但其变法思想更有着深厚的中学底蕴。戊戌变法后康有为赴欧洲,对欧美宪政的看法开始转变。辛亥革命后,康有为虽抨击民初的共和制度不成熟,但也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希望改良新生的共和秩序。 第三部分梳理了康有为私《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基本内容。从领土与主权、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划分、行政权与立法权的配置、司法权与都察院、人民基本权利以及尊孔教为国教等几个方面,对宪法文本进行解读,与康有为自己在过去和未来提出的宪法方案做纵向对比,并与同时期的其他宪法方案做横向对比,以期呈现这份宪法方案的完整面貌。 第四部分对康有为私《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中的思想进行阐述。康有为以历史进化的“三世说”去推演中国的进化之道,由此推出君主立宪是中国发展的必经阶段,超前的民主共和只会为积弱的中国带来祸乱。民初政局的混乱加深了他对民国跃进式发展的不满,,批判共和并转而建构共和语境下的君宪制度成为他新的理想追寻。 第五部分是对康有为私《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评论。从现实而非理想出发是康拟宪草的重要特征。赋予宪政思想以儒学底蕴是康有为的独特贡献。但是康有为是在工具主义的层面理解西方的宪政体制,这就让他的宪政方案背离了宪政本身的精神价值。但是,康拟宪草尊重传统和现实的思想路径,到今天依然不失其借鉴意义。
【关键词】:康有为 宪政 共和 制宪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1;D929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0
- 一、康有为私《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拟制背景10-16
- (一)辛亥革命与共和潮流10-11
- (二)民国初年的内外危机11-12
- (三)民国初年的制宪之争12-16
- 二、康有为的宪政思想背景16-20
- (一)以儒变法16-18
- (二)戊戌后康有为对欧洲实行宪政认识的转变18-19
- (三)对民初共和的建设性抨击以及参与复辟19-20
- 三、康有为私《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基本内容20-30
- (一)对领土与主权的规定20-21
- (二)对统治权力的划分21-28
- (三)对基本权利的规定28-29
- (四)以孔教为国教29-30
- 四、康有为私《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中的思想30-35
- (一)从康拟宪草看康有为对民主共和的看法30-32
- (二)从君主立宪到虚君共和32-35
- 五、对康有为私《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评论35-38
- (一)康有为私《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价值35-36
- (二)康有为私《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局限性36-38
- 参考文献38-39
- 后记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辉琪;论第一届国会选举[J];近代史研究;1988年02期
2 夏新华;刘鄂;;民初私拟宪草研究[J];中外法学;2007年03期
3 音正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J];政法论坛;2000年06期
本文编号:916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916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