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语境论下的清末预备立宪
本文关键词:历史语境论下的清末预备立宪
【摘要】:对于清末预备立宪,传统学界大多对其进行"历史的辉格解释",并以此得出其与近现代西方宪政精神相悖的结论;以历史语境论来分析清末预备立宪,更能还原历史于真实。清末预备立宪,是清廷体制内"新政"改革失败后所启动的一项政治体制本身的改革。由于救亡图存实用价值使然,源于近代西方的宪政被引入清末时期的中国后,其本意就发生了变异;由于现实需要,清廷选择了将官制改革作为清末立宪预备工作的最优选项。预备立宪后的清末皇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从对宪政再加工的译语世界中走出来,或许对当下中国依法治国建设具有更为新鲜的意义。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南昌社科院;
【关键词】: 官制改革 新政 预备立宪 历史语境
【分类号】:K252;D929
【正文快照】: 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十三日,清廷颁行“预备立宪”谕令,从而开启了近代中国仿行西方宪政的曲折历程。从源头上看,近代中国宪政不是内生的,故清末时期将其称之为“仿行宪政”,而“仿行宪政”的直接动因就是为了救亡图存,该等观点“在理论上由进化论的话语逻辑而得到了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为勇;;清末预备立宪何以从官制改革入手[J];理论探索;2015年03期
2 邓京力;;语境与历史之间——作为解释模式与方法论前提的历史语境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刚;;当代中国初次分配正义原则的建构——基于约翰·罗默分配正义理论的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张翼翔;;试论我国弱者保护问题[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李春梅;;论宪法平等权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适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饶龙飞;;政治权利概念的多维解读[J];北方法学;2008年05期
5 王立兵;;宪政视角下的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立法评析[J];北方法学;2011年01期
6 宋慧献;;财产权多元论与知识产权的非人权性[J];北方法学;2011年03期
7 杨银权;;表率·教化·守护:清代陕西士绅与地方社会秩序之维护[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王志刚;朱婷;;社会转型期初次分配领域正义原则重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王从峰;高峰;;论我国公民基本权利救济规范体系的完善[J];滨州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于永攀;;生育权性质辨析[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刚;;论晚清官场中的请托——基于《荣禄存札》的分析[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唐重振;;谁制造了“阿凡达”悲剧?——以广西A县强制拆迁为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婧娟;;中国宪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吴红;杜严勇;;科学史与历史学:对话及其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5 赵美珍;常永达;;小城镇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路径探索[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常永达;赵美珍;;试论小城镇水安全的市场化契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7 冯泽云;;技术改革与程序正义——从《台州“两院”报告涉险过关》说开去[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3辑)[C];2007年
8 耿云志;;梁启超对清王朝最后统治危机的观察与评论[A];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思想[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许颖;清代文官行政处分程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振国;清代文官选任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蓉;论库恩科学哲学的社会学转向[D];武汉大学;2010年
6 黄敏;当前我国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卢敦基;李慈铭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龙长安;近代中国联邦制运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段凡;和谐社会建构的法权逻辑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尹晓红;我国宪法中被追诉人获得辩护权之保障[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拉萨;网络空间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平衡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轶欧;八旗满洲官宦世家探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晶君;《钦定台规》初探[D];湘潭大学;2010年
4 钱苏青;清前期思想控制之法律问题论析[D];苏州大学;2010年
5 周玉;我国法院经费体制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乔伟伟;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朱瑜雯;知识产权法的宪法正当性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琳琳;吴经熊宪政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高照;信访权的法律保障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周子;人大代表制度与国外议员制度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亦武;陈鹏;;明治立宪与清末预备立宪之比较研究[J];孝感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关晓红;学部与预备立宪[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年03期
3 刘季富;略论清末“预备立宪”之立法思想[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4 黄俊军;;清末预备立宪与立宪运动异同论[J];求索;2006年06期
5 迟云飞;;晚清预备立宪与司法“独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樊学庆;;仿行宪政与维护国制间的困境——预备立宪后清廷辫服政策的讨论和调整[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陶钟灵;;清末预备立宪的法文化视角解读[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12期
8 余元启;;清季预备立宪九年清单没有宣布开国会年限吗?——与彭剑博士商榷[J];近代史研究;2008年06期
9 彭剑;;清季预备立宪九年清单并未宣布开国会年限[J];近代史研究;2008年03期
10 杨雄威;;边缘与中心: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言路”和“舆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文海;;论清政府的“预备立宪”[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1981年
2 罗华庆;;清末“预备立宪”模仿日本明治宪政论[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3 李细珠;;清末两次日本宪政考察与预备立宪的师日取向[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4 甘如辛;;骇人听闻的开倒车[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5 李细珠;;论清末“皇族内阁”出台的前因后果——侧重清廷高层政治权力运作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6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江浙资产阶级[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8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政法大学历史系 郭世佑;是清末“宪政”还是清末“预备立宪”[N];光明日报;2008年
2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戴鞍钢;清末的“预备立宪”与立宪运动[N];团结报;2013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王也扬;辛亥革命是预备立宪引爆的吗[N];北京日报;2014年
4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 李文海;清亡根由再析[N];北京日报;2012年
5 迟云飞;重新审视晚清立宪派[N];光明日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林密;政治启蒙之门由此开启[N];经济观察报;2011年
7 袁伟时;中国宪政:曲折而凄惨的开篇[N];经济观察报;2007年
8 本报见习记者 荆文娜 实习生 吴斯 王薇;在改革过程中存在迟疑是不容许的[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9 演讲人 郑师渠;清王朝的最后10年[N];人民政协报;2010年
10 丁业鹏;清末立宪:是谁欺骗了谁?[N];东方早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爽;1901-1911:旧王朝与新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李君;“存在之由”与“变迁之故”[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崔志海;美国政府与晚清朝政(1901-1912)[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捷;论清末预备立宪中立宪缓行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彦杰;“预备立宪”—博弈论视角下的清廷派系之争[D];山东大学;2011年
3 于宏威;清末预备立宪公会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4 陈光;论晚清中国的预备立宪与意义之维[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5 吴佳佳;预备立宪时期的湖北绅士阶层研究(1906—1911)[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赵鉴军;清末预备立宪时期宪政编查馆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7 张树强;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述评[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杨柳春;清末革命党对预备立宪的反应及其影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田小亮;宪政思想的发育与宪政的仿行[D];东华大学;2010年
10 熊元彬;清末暂行内阁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168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916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