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
本文关键词:论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
【摘要】:当前中国法制建设正在重点进行司法体制改革,司法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使调解和诉讼两种争议解决方式可以顺利对接的一个关键环节。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是指有矛盾争议的双方当事人,,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此种调解协议是在法院诉讼之外完成的),当事人再向人民法院申请进行司法审查,确认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这个审查的过程就是司法确认程序。经过确认的调解协议,便具有了国家强制执行力,用以解决当事人之间有关的矛盾争议。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自行解决争议、化解纠纷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一项极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深厚内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矛盾解决方式。人民调解制度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范围广泛、调解机制健全、调解方式便利、调解费用低廉、富有人情味等特点,是一种特殊的矛盾解放解决方式,有人将其称为解决矛盾争议的“第一道防线”,国际社会更是将其高度赞扬为解决矛盾纠纷的“东方经验”,因此,人民调解制度在民间一直受到广泛的欢迎和青睐,党和国家也一直高度重视,并着力于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开始从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调解协议的效力受到很大影响,人们对调解协议的履行不能产生担忧,调解的定纷止争功能开始弱化,传统的纠纷解决方式的发展遭遇瓶颈。21世纪以来,人民调解事业步入新的台阶,关于人民调解的各种立法及司法解释也相继出台,人民调解制度开始走向规范化,进入现代化的转型时期。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就是为了加强人民调解的定纷止争功能,消除人民调解制度发展的瓶颈应运而生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民调解法》的颁布与实施,它与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相适应,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调解的强烈需求,是人民调解制度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是人民调解的重要环节,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民调解法》以成文法的形式进一步规定和完善了司法确认的有关实体和程序要求,使这一全新的制度具有了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对这一全新的制度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也使法院操作时有了可以具体参照的法律条文。当然,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在制度设计上和理念定位上还存在许多不足,有待司法实践的不断摸索和完善。本文旨在通过对司法确认程序的出台背景、实施现状的阐述,以找出司法确认程序的不足之处,并试图对司法确认程序作理念定位,构建出此程序相对完善的设计。
【关键词】:诉调对接 人民调解法 司法确认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2
- 第一章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出台背景12-16
- 第一节 建立司法确认程序的背景12-13
- 第二节 司法确认程序的立法目的13-16
- 一、 顺利促成诉调对接13-14
- 二、 强化调解的定纷止争功能14-15
- 三、 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15-16
- 第二章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现状16-22
- 第一节 司法确认的现行法律依据16-19
- 一、 关于司法确认的相关规范性文件16-17
-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17-18
- 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18
- 四、 《司法确认相关法律文书格式》18-19
- 第二节 司法确认程序的审判实践19-20
- 第三节 司法确认程序的现状梳理20-22
- 第三章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不足22-34
- 第一节 制度设计上的不足22-29
- 一、 条件规定的苛刻22-24
- 二、 确认标准的笼统24-26
- 三、 确认方式的模糊26-27
- 四、 确认程序的不妥27-28
- 五、 程序救济的缺陷28-29
- 第二节 理论上的争议29-34
- 一、 强制执行的执行依据29-30
- 二、 确认内容的既判力30-32
- 三、 法律制度间的协调性32-34
- 第四章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完善34-42
- 第一节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价值取向34-37
- 一、 保障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34-35
- 二、 对调解的监督和制约35-36
- 三、 促成诉调对接、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36-37
- 第二节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性质定位37-39
- 一、 理论界的争议37-38
- 二、 司法确认程序实质为一种非讼特别程序38-39
- 第三节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制度上的应然设计39-42
- 一、 司法确认的案件适用和受理范围39
- 二、 司法确认的管辖范围39-40
- 三、 司法确认的申请条件和程序设置40
- 四、 司法确认的标准和方式40-41
- 五、 司法确认的结果救济41-42
- 第五章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5
- 附件45-47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7-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玲;;试析司法确认对克服人民调解协议效力局限性的不足[J];传承;2011年02期
2 ;甘肃省全面推广人民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机制[J];人民调解;2010年05期
3 ;最高法出台解释给力人民调解协议[J];法律与生活;2011年08期
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J];人民调解;2011年05期
5 刘彦贵;;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工作浅谈[J];海南人大;2011年05期
6 吕娜娜;;我国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评析[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连继民;王健;;《纠纷化解在诉前》专题报道之一 诉前司法确认之定西样本[J];民主与法制;2009年20期
8 董少谋;;执行许可宣告程序之构建——兼谈人民调解协议诉前司法审查确认机制[J];司法改革论评;2009年00期
9 综合;;让“东方之花”更加绚烂绽放——司法部副部长郝赤勇解读人民调解法[J];法治与社会;2010年12期
10 潘剑锋;;论司法确认[J];中国法学;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海波;夏群佩;;接近正义:构建诉调衔接的司法确认机制——以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之扩张为背景[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2 肖辉;孙文胜;;论人民调解制度与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以新农村建设为视角[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3 刘淑娟;徐麟;;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互动与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重读董必武《论加强人民司法工作》[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4 张斌;;加强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 不断提高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5 姜方炳;;传承与超越:现代乡村人民调解制度的建构[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熊明华;;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A];湖南省第十届公安理论研讨会“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课题论文集[C];2008年
7 李广兵;蔡守秋;;关于水环境水资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评估[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陈文洁;尹海萍;;“量化”诉前调解——以司法绩效评估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9 柯华;;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A];“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柯华;;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潘静 本报通讯员 杨魏;人民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机制是合力化解矛盾纠纷的良好平台[N];人民法院报;2009年
2 记者 刘佳丽;定西经验值得全省借鉴推广[N];定西日报;2009年
3 马向东;“人民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机制”上升到立法层面[N];定西日报;2009年
4 通讯员 马向东 徐元学;定西“诉前确认机制”上升到立法层面[N];甘肃法制报;2009年
5 程隽秀;司法确认推动调解“新生”[N];江苏法制报;2011年
6 记者 潘静 通讯员 马剑勇 杨磊 曹焱;诉前司法确认让调解之路越走越宽[N];人民法院报;2009年
7 记者 董永前 特约记者 杨晓敏;西固柳泉乡诉前司法确认机制为农民解难题[N];兰州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李汝健 本报通讯员 王芳;探索高效率低成本的纠纷解决之道[N];人民法院报;2010年
9 甘肃省定西市中级人民法院;诉前司法确认机制构建之经验[N];人民法院报;2011年
10 丁薇;通州 创新司法确认 提增诉调对接力[N];南通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浩;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2 顾媛媛;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李梦碟;论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4 舒秋膂;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法理思考及制度完善[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陶福;人民调解协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舒华;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7 李霞;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及其制度完善[D];湘潭大学;2011年
8 傅军;人民调解协议效力初探[D];湘潭大学;2011年
9 孔一君;论司法确认制度[D];中南大学;2012年
10 朱纪全;行政赔偿司法确认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0627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062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