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正何以看得见——关于我国审判方式的思考
本文关键词: 审判方式 司法公正 改革 出处:《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我国当前审判方式的缺点是,不能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司法公正:开庭方式无需当庭宣判,难免引人质疑;闭庭方式偏重书面材料,具有神秘色彩;特殊方式情形过于特殊,淡化外在标准。司法公正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对审判方式提出的要求在于:尊重当事人的主体地位,法官的职权服务于当事人的权利;发挥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作用,实现控辩力量的平衡;维护法官独立审判的权力,限制法官的任性。围绕司法公正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改革我国的审判方式,应当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内在方面是使审判方式改革与司法制度改革同步进行,关键是改革审判管理体制和陪审制度,并推行公开审判制度。外在方面是赋予现有的审判方式以新的活力,即突出开庭审判和当庭宣判的主导地位,闭庭方式与特殊方式限于基层人民法院在简易程序中合并适用,高级以上人民法院实行巡回审判。
[Abstract]: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trial mode in our country are that judicial justice can not be realized in a visible way: the trial method does not need to be pronounced in court, which inevitably leads people to question; The closed court mode emphasizes the written material, has the mysterious color; The special way situation is too special, desalinated the external standard. The judicial justice is realized in the visible way, the request to the trial way lies in: respecting the party's subject status. Judges' functions and powers serve the rights of the parties; Play the role of legal professional community, achieve the balance of prosecution and defense power; To safeguard the judge's power of independent trial, to limit the judge's willfulness, and to reform the trial mode of our country in a visible way around the judicial justice. We should start from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internal aspect is to synchronize the reform of trial mode with the reform of judicial system, and the key is to reform the tri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jury syste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open trial system. The external aspect is to give new vitality to the existing way of trial, that is, to highlight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rial and sentencing. Closed court and special way are limited to the combination of basic people's court in summary procedure, higher people's court or above shall carry out circuit trial.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法学院;
【基金】: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2012GGJS-019)
【分类号】:D926.2
【正文快照】: 审判方式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但在法学界和司法机关发布的文件中常常提及。目前关于审判方式的含义,大约包括如下四类:(1)把审判方式理解成审判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裁判标准。如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公布的《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后文简称《审判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肖华;王建才;;从诉讼模式看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欧春燕;肖启生;;浅议刑事审判当庭宣判——来自H县的实证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3 蒋利玮;质疑当庭宣判[J];法学;2005年02期
4 张卫平;;诉讼调解:时下势态的分析与思考[J];法学;2007年05期
5 梁闽海;陈长灿;;论破产衍生诉讼的审判方式——以适度强化的职权主义审判方式为视角[J];法学;2011年02期
6 任尔昕;宋鹏;;能动司法视角下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再审视[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叶青;张栋;刘冠男;;刑事审判公开问题实证调研报告[J];法学;2011年07期
8 张亚琼;杨瑞;;开庭审理与径行裁判之间——我国民事二审审理方式的理性反思与重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S2期
9 彭世忠;;能动司法视野下民事调解改革的径向选择——对某些地方法院追求“零判决”现象的反思[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陈瑞华;;案卷笔录中心主义——对中国刑事审判方式的重新考察[J];法学研究;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露;吴亚楠;;略论人数不确定代表人诉讼的可行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2 王亚明;;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纠纷解决机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王亚明;;房产新政案件裁判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4 张娟;;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5 李晓光,孙瑞;关于建立我国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郭志远;;对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反思与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郭志远;;“以人为本”与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的完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唐世银;;论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出庭制度的不足与完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谭世贵;;实现我国农村司法现代化的路径探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王国春;法院调解制度之重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会广;吴沅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与诉讼比较研究——基于金坛的案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崔金星;;民事司法改革进程中环境纠纷行政处理问题探析[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时永才;王刚;;论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兼议值得当事人信赖的民事审判权运行方式[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周宗良;;诉讼调解在审判权运行中的角色定位——兼“以案论理”析三对核心关系的处理[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西平;;激活陪审选择权的的进路:规制与救济——以申请陪审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庆华;谭伟峰;赵鹏;;民事调解检察监督探析[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7 姜福东;;论涵摄思维模式及其修正[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坤;;浅析法律适用中的逻辑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9 王坤;;法律适用中的形式法律推理研究[A];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第十七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C];2009年
10 申振东;;仲裁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方式——基于商事仲裁的视角[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贵扬;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周国兴;寻求现实的确定性[D];吉林大学;2011年
5 汤媛媛;保险法近因原则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杨猛;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文香;蒙古族习惯法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宋云博;国际货物销售合同违约责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晓影;论行政诉讼简易程序[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赵旋;论中国特色审判方式的确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周凯霞;论法院“调解热”的成因、影响及对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付华华;我国巡回审判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立立;对我国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模式的思考[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7 韩晓明;我国司法活动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贺岚;论我国民事诉讼费用的分担[D];湘潭大学;2010年
9 孙小平;群体性纠纷调解解决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朱晓云;论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之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强世功;;权力的组织网络与法律的治理化——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中国法律的新传统[J];北大法律评论;2000年02期
2 徐昕,徐昀;非正式开庭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5年01期
3 王晓;任文松;;公开审判制度的民主性及其价值[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4 张泽涛;反思帕卡的犯罪控制模式与正当程序模式[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洪浩;杨瑞;;论民事上诉立案的实质性要件──从上诉利益的角度分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李娟;;马锡五审判方式产生的背景分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李喜莲;;口头辩论审理样式分析——以程序效率为视角[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8 吴玉章;那一代法学人[J];读书;2005年06期
9 范跃如;现代司法理念视角下的民事程序选择权研究[J];法律适用;2005年01期
10 姚志坚;"调解热"与法院调解制度的现代转型[J];法律适用;2005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本报记者 高娣;[N];法制日报;2002年
2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王建林 伍玉联;[N];检察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王华兵 本报通讯员 曹振海;[N];人民法院报;2007年
4 杨魏邋本报通讯员 曹焱 秦仲宁;[N];人民法院报;2007年
5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法学博士 田成有;[N];人民法院报;2008年
6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俊海;[N];人民法院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鲍雷 刘玉民;[N];人民法院报;2010年
8 立铭;[N];金融时报;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小楠;当代中国的审判方式改革——比较法视角的研究[J];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梁平;张蓓蓓;;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的冲突与协调[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吴丹红;;中国式陪审的省察——主要以《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为对象[J];法治论坛;2007年03期
4 黄松有;渐进与过渡: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冷思考[J];现代法学;2000年04期
5 尹承文;关于司法公正与改革的几点思考[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0年04期
6 康勇,黄忠林;浅议建构公正的程序机制[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李素秘;;管窥“里心审判方式”[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张建捷;审判方式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张虹;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社科纵横;2003年03期
10 吴多辰;对我国裁判文书的反思与重构[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国君;张庆伟;;试论司法公正的隐患——地方保护主义[A];在审判工作中如何确保司法公正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1年
2 刘小平;;司法公正的前提及实现途径[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3 张汉昌;;从和谐社会理念看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4 查恩学;薛珊;;推进司法改革与司法公正关系探索[A];“严肃执法与司法公正”研讨会专集[C];1999年
5 张世国;;审判独立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保证[A];在审判工作中如何确保司法公正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1年
6 郑绣程;胡瑞琳;;落实错案追究制 促进司法公正[A];执法责任制度研究——“完善责任制,确保司法、执法公正”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开展个案监督 维护司法公正[A];纪念甘肃省人大设立常委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肖永年;;在“全省严格执法与司法公正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A];“严肃执法与司法公正”研讨会专集[C];1999年
9 刘春辉;;维护司法公正与深层审判监督[A];“严肃执法与司法公正”研讨会专集[C];1999年
10 张宗平;;执行工作如何确保司法公正[A];“严肃执法与司法公正”研讨会专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程新民 通讯员 余法;深化审判方式 确保司法公正[N];联合时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白玛 熊裕华;锐意改革创新 实践司法为民[N];西藏日报;2006年
3 邓红阳;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应合理分工互为补充[N];法制日报;2008年
4 记者 周齐汉 赵兴武;建邺区法检共促司法公正[N];人民法院报;2005年
5 新华社记者 朱冬菊 本报记者 胡健;加强基层建设 确保司法公正[N];人民日报;2000年
6 通讯员 张显淼 记者 李晓群;贯彻“五个严禁”维护公平正义[N];安徽日报;2009年
7 张义泰;调解的最大好处就是没有后遗症[N];人民法院报;2009年
8 记者 曹乃光 通讯员 阮津;忠于法律 维护司法公正[N];检察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罗书臻;加强庭审管理 促进司法公正[N];人民法院报;2010年
10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夏晓龙;司法公正与媒体监督存在冲突[N];文汇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春霞;限制与保护:刑事诉讼中的隐私权[D];四川大学;2005年
2 米勇;法官遴选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胡玉鸿;马克思主义司法公正学说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4 石先钰;法官道德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晴辉;中国陪审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蔡泳曦;论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7 顾学松;寻求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D];吉林大学;2007年
8 韦群林;中国司法管理学学科构建及发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9 宋双;我国司法监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曾康;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华;审判委员会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张冬青;论民事审判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岩;论法院裁判文书改革[D];山东大学;2008年
4 陈丽娟;司法公正视野下的释明制度[D];重庆大学;2007年
5 付阳;司法公正与舆论监督[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荆笑言;论法官惩戒制度[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7 张勇;从司法公正视角论法院调查取证[D];郑州大学;2006年
8 席铁斌;裁判文书及其说理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张叶波;海事诉讼专家证人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10 刘晓;我国刑事简易程序之思考与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58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458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