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少年司法的法庭布局
本文选题:少年司法 切入点:特殊保护 出处:《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庭审布局虽是控、辩、审三方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和旁听人员在法庭空间位置上安排,但却反映着诉讼不同的价值选择和目标追求,影响着诉讼参与人的心理与行为。以促进罪错少年回归健康成长之路为目标的中国特色少年司法,强调通过罪错少年承担责任,修复受罪错行为损害的社会关系,因而,其庭审布局不同于我国现行"小成人"刑事司法,也有别于西方少年司法福利模式和刑事模式,而呈现出"圆形桌"、"长方桌"和"三角桌"不同布局,以适应处理不同类型少年罪错案件的需要。
[Abstract]:Although the layout of the trial is arranged in the court space by the three parties of prosecution, debate, trial and other participants and observers, it reflects the different value choice and goal pursuit of the lawsuit. It influences the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of litigant participants. The aim of juvenile justi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o promote the return of delinquent juvenile to the road of healthy growth. Its trial layout is different from the current criminal judicature of "young adults" in our country, and also different from the welfare mode and criminal model of juvenile justice in the west, and presents different layout of "round table", "long square table" and "triangle table".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dealing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case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法学院;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少年庭;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BFX047):“中国特色少年司法制度研究”阶段性成果,由课题组与鼓楼区人民法院合作完成 南京大学985三期项目资助
【分类号】:D9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叶林达;庭审改革后法庭布局重构之设想[J];河北法学;2001年02期
2 狄小华;从“私力救济”到“公力救济”——刑事诉讼中的权力与权利关系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3 卞建林,李菁菁;从我国刑事法庭设置看刑事审判构造的完善[J];法学研究;2004年03期
4 樊崇义;张中;;论刑事司法体制改革与诉讼结构之调整[J];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卫民;;职权主义:一种谱系性的“知识考古”[J];比较法研究;2009年02期
2 郑曦;;德国检警关系评介及其启示[J];研究生法学;2008年05期
3 李彬;张韫;;论国际刑事诉讼法之系统化研究[J];中国司法;2010年02期
4 詹建红;;我国检察权配置之反思[J];东方法学;2010年04期
5 吴建雄;;论刑事和解与刑法观的流变[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6 罗祥远;郭文东;;传统型与现代型:证据裁判的一种静态分析[J];法律适用;2008年06期
7 吴丹红;;证据法学的启蒙——吉尔伯特的证据法思想[J];证据科学;2007年Z1期
8 姜小川;;中国古代刑讯制度及其评析[J];证据科学;2009年05期
9 陈卫东;刘计划;;2004年刑事诉讼法学学术研究回顾[J];法学家;2005年01期
10 陈卫东;刘计划;;刑事程序法治进程中的理论新进展[J];法学家;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声让;;刑事诉讼交叉询问制度实证研究——以我国刑事审判实践为视点[A];第二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烁;刑事强制措施的体系及其适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倪铁;中国传统侦查制度的现代转型[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3 彭伶;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高向武;附带民事诉讼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张曙;刑事司法公正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李袁婕;取保候审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田心则;刑事诉讼中的国家权力与程序[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刘田玉;诉讼真实观的演变及其程序意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王浩;清末诉讼模式的演进[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万永海;刑事法庭调查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献龙;论我国检警关系的调整[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相彦芳;我国刑事庭审中的交叉询问制度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蒋寅军;侦查阶段律师会见权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4 张津;庭审中被告人调查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 丛东;刑事侦查讯问制度的程序性法律规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梁筱娴;保释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斌;公安机关刑事司法工作的现状与未来[D];山东大学;2010年
8 王文君;刑事诉讼构造的初步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9 吴婧;刑事和解制度的本土资源:少数民族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的价值与转型[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10 李琛辰;论口供规则在刑事案件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卫东,郝银钟;侦、检一体化模式研究——兼论我国刑事司法体制改革的必要性[J];法学研究;1999年01期
2 裴苍龄;;刑事诉讼结构论[J];诉讼法论丛;199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萍;;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对话会——从“一纸协议”到恢复、治疗、协商并融[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03期
2 周羚敏;;未成年司法律师制度的几个突破点[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3 樊丽花;;对刑事诉讼中“未成年人的询问、讯问”问题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1年20期
4 卢劲杉;;上海检察:25年少年维权路[J];检察风云;2011年11期
5 王小兵;王文盛;;重塑每一名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四川省崇州监狱创新“宽严相济”教育改造新格局[J];人权;2011年04期
6 曲f霞;袁江华;;美国未成年人民事司法之发展与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7 张鸿巍;;未成年人刑事处罚分流制度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06期
8 林守霖;;福建省未成年罪犯非监禁刑适用问题研究[J];福建法学;2011年02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游冰峰;中澳合作在苏州研讨少年司法[N];江苏法制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倪爱静;少年司法:既要治病,更要救人[N];检察日报;2010年
3 记者 赵晓星 见习记者 张伯晋 通讯员 王锐;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研究服务中心成立[N];检察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赵继钊;少年司法从“罚”到“教”的悄然转身[N];太原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朱磊 本报通讯员 黄海悠;少年司法机构期待专门化[N];法制日报;2010年
6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陈瑞华 山东高院刑一庭副庭长 谢萍;少年司法改革的山东经验[N];人民法院报;2011年
7 邝文 牟绿叶;少年司法:“成长中的困扰”[N];人民法院报;2011年
8 记者 郑健;我市成立全省首个少年司法学研究中心[N];潮州日报;2011年
9 记者 宿华文 通讯员 江海;广东首个“少年司法学研究中心”在潮州挂牌[N];人民法院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张国香;中国特色少年司法闪耀和谐之光[N];人民法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姚建龙;福利、惩罚与少年控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2 唐大宇;刑事司法多元发展的示范与契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景诗;少年司法转处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2 马晓煜;少年司法“社会调查制度”之探索[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李艳行;恢复性少年司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周迪;少年司法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5 凤丹;刑事公诉未成年人维权[D];苏州大学;2004年
6 尤丽娜;借鉴与反思: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的本土化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7 马晓丽;未成年人作证特殊保护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曹树明;少年司法转处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9 王正;少年司法理念与制度重构[D];青岛大学;2007年
10 许丽;未成年刑事被害人保护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86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586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