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德国司法的电子应用方式改革

发布时间:2018-04-22 09:07

  本文选题:电子司法 + 电子法院 ; 参考:《环球法律评论》2016年01期


【摘要】:司法电子化代表着未来的改革潮流。德国经过多年的探索,于2013年正式颁行了《电子司法法》和《加强法院程序和检察署程序中使用视频技术的法律》。此外《改革强制执行中的财产查明法》也于2013年初生效。这三部法律分别就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法律交往的电子化、庭审方式的电子化以及民事执行程序中债务人信息的电子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改革,从而构建了德国电子司法的整体框架。其中《电子司法法》对安全的电子法律交往路径、电子案卷、电子文档的证明力进行了规范,新内容大多将于2018年1月1日生效。同时,德国还拓展了电子视频传输技术在民事诉讼领域的适用,但出于保护人格权的考量禁止法院对电子庭审进行录制。此外,在债务人财产查明和债务人名册方面,德国亦初步实现了电子化。未来,学者还建议引入电子准备程序,以进一步促进诉讼经济与诉讼效率以及减轻法官的负担。
[Abstract]:Electronic judicature represents the trend of reform in the future. After many years of exploration, Germany formally enacted the Electronic Justice Act and the Law on strengthening the use of Video Technology in Court procedures and Public Prosecutor's Office procedures in 2013. In addition, the Reform Enforcement property Identification Act also came into effect in early 2013. These three laws have carried out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reform on the computerization of the leg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court and the parties, the electronization of the trial mode and the computerization of the debtor's information in the civil execution procedure, respectively. Thus,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German electronic justice is constructed. Among them, the Electronic Justice Law regulates the proof ability of the secure electronic legal communication path, electronic case file and electronic document, and most of the new contents will come into effect on January 1, 2018. At the same time, Germany has expanded the use of electronic video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civil litigation, but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rights to prevent the court from recording electronic hearings. In addition, in the debtor property identification and debtor register, Germany also initially achieved electronic. In the future, scholars also suggest the introduction of electronic preparation procedure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economy and efficiency of litigation and reduce the burden on judges.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翠;;行为保全问题研究——对《民事诉讼法》第100-105条的解释[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2 周洁;郭春雨;;吉林法院:电子法院护航司法公正公开[J];中国审判;2015年12期

3 周翠;;从事实推定走向表见证明[J];现代法学;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怡;;表见证明制度研究——以彭某案为例[J];法制博览;2016年35期

2 罗智敏;;论行政行为的“先予执行”——从武汉拆迁案谈起[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3 李曼;;我国行为保全制度借鉴模式探讨[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6年05期

4 郭淑敏;王志伟;;基层医院输血感染的防范措施与控制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年29期

5 甘培忠;赵文冰;;对公司决议效力的一些思考——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四)》(征求意见稿)中的相关规定[J];法律适用;2016年08期

6 任重;;我国诉前行为保全申请的实践难题:成因与出路[J];环球法律评论;2016年04期

7 霍海红;;提高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理论反思——以《民诉法解释》第109条为中心[J];民事程序法研究;2016年01期

8 公惟韬;;美国禁止令制度对我国行为保全制度的借鉴及建议[J];法制与社会;2016年15期

9 齐树洁;陈爱飞;;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的理论研讨——2015年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年会综述[J];司法改革论评;2016年01期

10 霍海红;;提高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理论反思[J];中国法学;2016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登楼;;知识产权行为保全程序新探[J];电子知识产权;2014年08期

2 丁勇;;公司决议瑕疵诉讼担保制度检讨及立法完善[J];法学;2014年05期

3 王莉娟;谭筱清;;从知识产权禁令到行为保全制度的完善[J];人民司法;2014年05期

4 徐建新;李德通;;关于民事保全担保的实践与思考[J];法律适用;2013年10期

5 丁勇;;德国公司决议瑕疵诉讼滥用问题研究及启示[J];比较法研究;2013年04期

6 郭小冬;;从perfect 10v. Google案看临时禁令申请中的利益衡量——兼评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21条之规定[J];河北法学;2013年08期

7 占善刚;刘丹;;民事诉讼保全的类型化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8 冀宗儒;徐辉;;论民事诉讼保全制度功能的最大化[J];当代法学;2013年01期

9 傅郁林;;当信仰危机遭遇和谐司法——由彭宇案现象透视司法与传媒关系[J];法律适用;2012年12期

10 肖建国;;从立法论走向解释论:《民事诉讼法》修改的实务应对[J];法律适用;2012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屠文华;;电子签名认证机制与相关法律思考[A];第十九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陈皇宇;;电子签名在同意书中的应用[A];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关景新;张军江;;立法中的电子签名问题[A];中华全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知识产权论坛暨2001年年会集[C];2001年

4 关景欣;张军江;;立法中的电子签名问题[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经济业务委员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孔嘉;;电子签名与认证[A];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法律前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1年

6 俞卫锋;;强化电子签名及其法律地位[A];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法律前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1年

7 秦成勇;包国峰;;基于电子签名的电子处方的研究与应用[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魏伶俐;张淑霞;晏杰;聂曼影;;国际电子签名立法状况介绍[A];信息社会档案学理论与实践[C];2006年

9 关景新;张军江;;联合国贸法会《电子签名示范法》(2001)评介[A];中华全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知识产权论坛暨2001年年会集[C];2001年

10 张淑霞;魏伶俐;晏杰;聂曼影;;电子签名立法与电子文件法律地位研究[A];信息社会档案学理论与实践[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婷婷;《电子签名法》新鲜出炉 电子签名普及尚需时日[N];国际金融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赵铭;电子签名:为互联网应用穿上跑鞋[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3 特约撰稿 王林林;3721首用电子签名提高电子商务效率[N];通信信息报;2004年

4 记者 黄智军;粤港推进电子签名互认[N];计算机世界;2009年

5 哲一;粤港电子签名证书互认试点框架意见在京签署[N];中国电子报;2009年

6 记者 洪黎明;粤港签约互认电子签名证书[N];人民邮电;2009年

7 刘慧;电子签名就算术[N];中国财经报;2005年

8 采访记者 樊哲高 孙永杰;电子签名:虚拟对接现实[N];中国电子报;2005年

9 翟峰;谁来保障“电子签名”信誉[N];中国旅游报;2004年

10 赵坦冰;3721率先使用电子签名证书[N];中国企业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燕;电子签名相关法律问题初探[D];华东政法学院;2001年

2 吴亮;电子签名概念的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张凯水;电子签名效力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4 刘敏;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刘韬;现代电子商务中的电子签名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6 唐钊;电子签名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7 赵宇青;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尹航;电子签名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祝磊;美国电子签名法律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阳;电子签名法律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865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7865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4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