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认知心理学视阈中的陪审团审判

发布时间:2018-04-25 06:25

  本文选题:认知心理学 + 陪审团审判 ; 参考:《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摘要】:在认知心理学视阈中,"建构故事"是陪审团审判的关键性认知过程。陪审员通过建构故事模型的方式评估法庭证据、做出判断。其间,故事被构造成符合证据的样子,对证据的认知也通过了故事的过滤。基于融贯性推理展开的故事建构,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陪审员会在有罪或无罪两个选项中发展出自己的偏好,完成融贯性转换。一旦陪审员决定了偏好的选项,就会使该选项及其相关元素的比较优势不断得到强化,直至排除合理怀疑。为了克服陪审团审判的缺点,应当在证据开示、质证之前,对陪审员进行初步的法律指示或培训。这样的审判程序设置,有助于陪审员事先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认知框架,以避免受控辩双方的诱导、提高审判效率,并使裁决结果更加准确。
[Abstract]:In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constructing story is the key cognitive process of jury trial. Jurors evaluate court evidence and make judgments by constructing story models. During this time, the story is constructed to fit the evidence, and the cognition of the evidence is filtered through the story. The story construction based on coherent reasoning is in a changing process. Jurors develop their preferences between guilty and innocent options to complete the fusion transition. Once the juror determines the preferred option,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at option and its associated elements will continue to be enhanced until reasonable doubt is raised.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of jury trial, jurors should be given preliminary legal instructions or training before evidence disclosure and cross-examination. This arrangement of trial procedure is helpful for jurors to form a relatively stable cognitive framework in advance, to avoid the inducement of both side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rial, and to make the verdict more accurate.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疑案裁判中的法律判断模型研究”(批准号:10CFX033) 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1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凯;;认知心理学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黄永锋;;爱尔兰刑事诉讼中的陪审团审判[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江红艳;孙配贞;于军胜;;目击者证言的认知性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7年09期

4 郭景;;基于认知模式的非营利组织品牌构建研究[J];学理论;2009年08期

5 谭培文;;从学习的认知含义看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左玉红;;布鲁纳晚年对认知心理学的反思与批评[J];学理论;2011年12期

7 孙茂华;;认知心理学与模因论对语言输出的影响[J];世纪桥;2008年18期

8 朱立恒;;从陪审团审判到公正审判——关于传闻证据规则的历史沿革和理论嬗变[J];政法论坛;2009年03期

9 董笃笃;;中国创新体系及法律保障的完善[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于迎丽;;朝美关系正常化的可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韩国研究论丛;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俞晓琳;;整合论的认知代数方法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孙佳宾;;论音乐审美记忆结构中的感觉记忆[A];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朱莹;;联想主义心理学还是认知心理学?——1985年关于对艾宾浩斯的争论[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4 杨鹏;;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翻译过程[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彭红星;宋鸿陟;陈燕;肖磊;邹湘军;;面向儿童的用户界面设计与可用性研究[A];第四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毛明志;李建国;;用户界面设计及对我国数值软件设计的启示[A];计算爆炸力学进展[C];2006年

7 尹继武;;认知心理学之于国际关系研究:进步及其问题[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8 蔡晓华;;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高三数学课的教学设计[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五——现代教育新论[C];2002年

9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恩久;;作为西德心理学方法论的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雪林;从认知心理学看“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武建峰 魏屹东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认知生态学:认知科学研究的新进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吕斐宜;认知心理学视野下的个体行为[N];光明日报;2007年

4 朱滢;探究心理学长河的源头[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中科院心理所 傅小兰;从心理学解读人机交互[N];计算机世界;2006年

6 王寅珊;在本子上随意涂画或有助集中注意力[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中国经营报》副总编辑 张曙光;都是金子惹得祸[N];中国经营报;2008年

8 顾志刚;投资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分析[N];期货日报;2006年

9 实习生 周琼;现代心理学:“心病”还要“心药”治[N];科技日报;2007年

10 杨静雅;发掘孩子的感知潜能[N];经济参考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蓉;陪审团审判机理与实效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郑葳;教育心理学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高彬;猜测与反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夏军;《说文》会意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乐;基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中医理论发展研究及医家思维模拟方法初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王夏昊;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抵触之解决[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贾林祥;认知心理学的联结主义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侯学勇;法律论证的融贯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骆勇;道路交通中攻击性驾驶行为分析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10 袁彬;刑法的心理学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卓;网页设计中的认知心理学与艺术设计理念[D];吉林大学;2005年

2 崔晓莉;词汇教学中记忆效果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3 龙娟娟;信息图形设计中的情感因素[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4 杨春慧;口译中的信息处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游蓉;意识引导的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刘海燕;中英数字口译[D];厦门大学;2009年

7 张惠燕;标志设计认知心理过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屠海波;汉语标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9 邹新玉;英语词认知的心理过程[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10 王佑璋;高中教学中强化学生物理情境的图形表征能力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001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8001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0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