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舆论的司法意蕴分析
本文选题:社会舆论 + 司法独立 ; 参考:《吉林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摘要】:在当代中国司法案件中,社会舆论呈现出多元化的舆论格局,形成了以传统媒体、网络公众和学者为主要极点构成的三极模式,社会舆论与当代中国司法关系的模型呈现出一个金字塔的样态。 社会舆论在司法过程中具有良性作用。在司法腐败严重、独立司法还未实现的情况下,两者间是正和博弈关系;社会舆论促进了公民公共精神的觉醒;为私权力对抗公权力提供了空间;具有社会安全阀作用,其与司法所具有的安全阀功能形成互补。社会舆论对于司法也存在潜在危险。社会舆论的非理性因素同司法的理性要求间存在背离。社会舆论可能损害独立司法和程序正义,并出现网络民粹主义倾向。 社会舆论之于司法的潜在危险的理论反思,对正确审视、利用和引导社会舆论和认识社会舆论与司法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只要理性引导,社会舆论不但不会危及司法权威的树立,反而能够对其产生一定促进作用。具体而言,,通过社会舆论建立司法权威,主要有以下几种路径。第一,通过社会舆论促进司法改革。第二,通过社会舆论树立法律权威。第三,通过社会舆论培养法律信仰。第四,通过社会舆论实现司法公正。
[Abstract]:In contemporary Chinese judicial cases, public opinion presents a pluralistic pattern of public opinion, forming a three-pole pattern composed of traditional media, network public and scholars. The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opinio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judicature presents a pyramid. Public opinion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judicial process.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judicial corruption is serious and independent judicature has not been realized, there is a positive and gam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ublic opinion promotes the awakening of citizen's public spirit; it provides space for private power to confront public power; it has the function of social safety valve. It is complementary to the function of safety valve. The public opinion also has the potential danger to the judicature. The irrational factors of public opinion deviate from the rational demands of judicature. Public opinion may undermine independent justice and procedural justice, and there is a tendency to cyberpopulism. The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f public opinion on the potential danger of judicatur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correctly examine, utilize and guide public opinion and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opinion and judicature. As long as rational guidance, public opinion will not endanger the establishment of judicial authority, but can promote it. Specifically, the establishment of judicial authority through public opinion, there are mainly the following ways. First, promote judicial reform through public opinion. Second, establish legal authority through public opinion. Third, cultivate legal belief through public opinion. Fourth, the realization of judicial justice through public opinion.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丽;甘昆;;着力提高宣传效果之我见[J];声屏世界;2011年06期
2 李泓冰;;有了“四千万”,丢了什么[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11年05期
3 慕阳;;怎看三亚“打的”难[J];今日海南;2011年08期
4 ;他们看到希望![J];黄金时代;2011年06期
5 彭光芒;;微博“口水战”中的民意信号[J];人民论坛;2011年25期
6 王光庆;;积极应对新兴媒体 正确引导公共舆论[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王甜;;从舆论关注案件看司法与民意的关系[J];山东人大工作;2011年07期
8 乐川;;大国建设与大船出海[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1年08期
9 陈远霞;;也谈经济转轨时期的道德建设[J];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张海斌;;药家鑫案背后的法理[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和隽;张文胜;;社会舆论对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对日本的个案分析[A];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5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董天策;陈映;;试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怡君;;从社会物理学认识社会计算[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0:社会能计算吗[C];2008年
4 陈康;;论民营医疗机构管理的误区[A];2004年上海市口腔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邵建华;;浅谈筵席改革[A];上海食文化论文集萃(1996年—2006年)[C];2006年
6 祝兴平;柯进;;网络传播与公共舆论空间的构建与拓展[A];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论坛·2007——中国新闻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集[C];2007年
7 封进启;郭巧红;樊春梅;封行谦;;浅谈按摩师的伦理学[A];2006反射学全国研讨会会议交流文集[C];2006年
8 彭颜红;;论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功能[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贾菊生;;试论批评性摄影报道的作用[A];1983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3年
10 何彪;;关于“强权行政”“暴力行政”的几点思考[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都;网络成为社会舆论重要发源地[N];人民政协报;2008年
2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祝华新 单学刚 胡江春;2008,社会舆论的网络盛筵[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记者 赵建国;我国专利事业快速发展引起社会舆论广泛关注[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1年
4 通讯员 汤碧荣;发挥喉舌作用 引领社会舆论 服务丽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N];丽水日报;2009年
5 记者 郑昭;努力做好社会舆论的“稳定器”[N];福建日报;2010年
6 刘亚媚 陈艳梅;当好社会舆论的引导者[N];宝鸡日报;2009年
7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人民法院 欧阳毅;为公正廉洁司法构筑防火墙[N];人民法院报;2011年
8 记者 刘阳;政府与民众形成网上良性互动[N];人民日报;2009年
9 记者张晓艳;再接再厉 发挥引导社会舆论重要作用[N];新疆日报(汉);2009年
10 徐永成(作者系张掖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着力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N];甘肃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李明;社会舆论的司法意蕴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2 周涛;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吴晓蓉;法治实践中的德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赵凯;秦汉时期的舆论及其社会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印仕柏;民事诉讼中检察权配置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霞;司法便利化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游俊豪;论社会舆论对量刑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3 安娜;表达自由与司法之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宗敏;“大跃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赫丽萍;博客意见的传播现象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黄婷;突发事件社会舆论调控模式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7 史善庆;社会舆论与科举革废[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董卓然;晚清政治改革潮流中的社会舆论[D];浙江大学;2008年
9 薛晓静;论社会舆论的道德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闫义;社会舆论的哲学阐释及其意义[D];山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714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871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