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一审判决效力与二审中的诉讼外和解协议——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2号指导案例评析

发布时间:2018-10-08 17:27
【摘要】:对指导案例2号归纳的程序规则,理论上可用"执行力替代说"来加以说明。引入诚实信用原则并明确其在法律解释中的作用亦为本案的靓点之一。指导性案例应当随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系列性,使规则的流变和连续这两种司法实务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意义上,本案能够成为程序规则发展的一个起点或中间项。通过对案情基本事实多种演化形态的示例性延伸,本案程序规则的内容及其参照运用能够体现出微妙地调整变化却又保持前后一贯稳定性的独特机制和作用。本案所提炼出来的裁判规则既可能循着诚实信用原则的实质化、要件化这一路径发展,也可能根据司法实务中对"撤回上诉还是撤回原审起诉"的现实问题作出的回答而演变。对指导案例2号的分析表明,可以把"类似"或"参照"等对指导性案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概念逐渐地加以具体化和类型化。
[Abstract]:The procedure rules of induction of guiding case No. 2 can be explained theoretically by "executive power substitution theor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and its role in legal interpretation is one of the highlights of the case. The guiding cases should show a series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so that the changes of rules and the needs of continuous judicial practice can be combined organically. In this sense, this case can become a starting point or intermediate item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cedural rules. Through an example extension of the basic facts of the case, the contents of the procedural rules in this case and their referential application can reflect the unique mechanism and function of adjusting the changes subtly but maintaining the consistency and stability. The rule of decision abstracted in this case may not only follow the essence of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but also evolve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answer to the question of "withdrawing appeal or withdrawing the prosecution of original trial" in judicial practice. The analysis of guiding case No. 2 shows that the key concepts such as "similarity" or "reference", which are important to the guiding case system, can be gradually concretized and typed.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法学院;
【基金】: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项目“民事诉讼法修改与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的完善”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D926.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柯阳友,吴英旗;民事诉讼当事人真实义务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肖建华;李志丰;;从辩论主义到协同主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祝颖;试论当事人真实陈述义务[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张义清,吴勇;略论我国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重建[J];当代法学;2001年10期

5 陈雪萍;诚实信用原则与民事诉讼权利滥用之制约[J];当代法学;2002年08期

6 单国军;民事举证责任倒置研究──兼谈民事举证责任的“正置”[J];法律适用;2002年02期

7 黄娟;对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确立诚实信用原则的冷思考[J];法商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法学版);2001年06期

8 王胜利;王世琦;;论民事诉讼中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J];法学杂志;2006年03期

9 廖中洪;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立法体例之比较研究[J];法学评论;2002年06期

10 李伟涛,吴冬妮;试论诚实信用原则在公法域的适用[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晓薇;民事诉权滥用规制论[D];四川大学;2005年

2 张嘉军;民事诉讼契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武长海;论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规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晋阳;论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刘洪文;论诚实信用原则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确立[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赵伟;举证责任若干问题探讨[D];郑州大学;2002年

4 徐祥;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原则、例外与自由裁量[D];苏州大学;2002年

5 杨艺红;诉讼突袭及其法律控制[D];河南大学;2003年

6 杨芳;论民事诉讼法上诚实信用原则[D];安徽大学;2003年

7 姚旭斌;民事审判实践视角下的举证责任分配[D];苏州大学;2003年

8 张曙;民事诉讼失权制度研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9 孙远辉;论程序权利的滥用(APR)[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费会平;试论民事举证责任及保障机制[D];华东政法学院;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庆旭;“判例法”质疑[J];比较法研究;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睿;;质疑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3)7号第三条规定的合法性[J];中国外资;2011年15期

2 李全一;;公证的诚信价值[J];中国公证;2011年05期

3 余丹;;论医疗纠纷中的证明妨害问题[J];商品与质量;2011年S7期

4 严洁;;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的法理分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7期

5 洪波;;房地产宏观调控下房屋买卖纠纷审判实务研究——以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为视角[J];人民司法;2010年21期

6 韩香;;论民事诉讼之诉讼请求——以民事诉讼处分原则与诉讼请求的关系为视角[J];兰州学刊;2011年07期

7 杜焱炜;;浅谈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8 柯阳友;严洁;;不负举证责任当事人的事案解明义务初探[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陈虹;;论民事诉讼典型案例举证责任的法定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吴毅;;论法官对举证责任自由裁量权的行使[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潘公明;;靠诚信感动“上帝”[A];第2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C];2002年

3 尤正海;;关于完善我国律师业诚信体系的设想[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4 张桂香;郭唐军;;举证责任分配规则浅议[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居维康;民事庭审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完善[N];江苏经济报;2011年

2 任路平;司法应更有效地适用诚实信用原则[N];江苏法制报;2006年

3 广东省惠东县人民法院 毛丽丽;当“见义勇为”进入司法视野[N];人民法院报;2011年

4 王子伟 田忠曼 高翔;当事人重复起诉引起的管辖争议问题研究[N];人民法院报;2007年

5 徐从兵;正确把握举证责任分配制度[N];江苏法制报;2007年

6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孟祥沛;依靠法治建立诚信机制[N];解放日报;2006年

7 周风临;关于《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修改的思考[N];江苏经济报;2006年

8 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 杨照民;《民事诉讼法》贯彻执行任重道远[N];云南经济日报;2007年

9 陈东升;执行难难在诚信制度缺失[N];法制日报;2008年

10 刁志华 万长荣;服务和谐:强化五项审判职能[N];江苏法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蔡泳曦;论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苏隆惠;论民事集中审理之发展趋势[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黄海涛;法院调解立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小利;论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王雅;民事恶意诉讼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宋庆利;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确立与适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桂云峰;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D];安徽大学;2003年

5 翁洁;论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D];四川大学;2005年

6 刘芳芳;论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D];山西大学;2007年

7 朱晓邈;论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D];吉林大学;2005年

8 钱庆斌;辩论主义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任华;论恶意诉讼及其法律规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10 程晨;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真实义务[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576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2576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2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