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中国设立刑事陪审团的可行性及实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9-01-04 11:30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刑事陪审团中国化的研究,普遍缺乏实践样本。陕西省高院、河南省高院主导的“人民陪审团”试点是我国近些年来司法改革中一个绝好的分析样本,是一个研究陪审团的历史时机。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学者认为,陪审制和参审制之间性质不同。那么,它们之间真是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吗?其实,二者之间的共性是大于差异的,在本质上都属于平民参与裁判权的体现。从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实施的陪审制、参审制来看,平民与法官在权力结构上的内在区分已经不是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这一简单的“切割式”了,而是体现了相互交叉、制约的权力格局。“人民陪审团”试点针对社会影响较大、特殊群体关注、涉诉上访等案件,组织人民陪审团参加庭审,发表评议意见。这种“评议权模式”的改革在案件范围、主体代表性、参与方式与程度、配套制度上与奉行“裁判权模式”的陪审制、参审制国家有着较大差别,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它在推进司法民主化、提高民众程序意识、减少涉诉上访、预防司法腐败等现实的中国问题面前具有一定的价值。基于对职业法官裁判的怀疑和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失望,我国产生了一些实施刑事陪审团的制度需求。“人民陪审团”试点的技术方案虽然存在许多不成熟和不规范之处,但这些初步性的规则测试了当前社会环境、司法体制、人员素质等对它的反应和适应性。这对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或者是择机建构刑事陪审团,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对“人民陪审团”试点规则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客观分析,可以发现它对完善我国现有人民陪审员制度主体代表性、被告人选择权、裁判意见、配套制度等方面均具有许多启示。同时,我国可在将来特定案件范围内构建刑事陪审团,适用于可能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人身侵害性案件、可能判处死刑的经济类案件或者其他有重大的社会影响的案件。为保障刑事陪审团的有效运行,可借鉴“人民陪审团”试点的经验教训等,确立资格限制与遴选规则、参与方式与职权配置、配套制度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毅;胡乃全;;《司法公开进行时》专题报道之三 从陪审员到人民陪审团[J];民主与法制;2011年17期

2 陈沈慧;;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1年23期

3 丁银莲;;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现状研究——以新余市渝水区为例[J];人民论坛;2011年20期

4 李腾;;论人民陪审员审判监督制度的完善与实践创新[J];法制与社会;2011年25期

5 吴剑扬;;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历史与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7期

6 邱滕;;浅析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8期

7 张言民;;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价值及其完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8 侯明;;国外陪审制度的发展与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罗飞;;我国陪审制度的现状和完善[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7期

10 宋二猛;;浅谈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完善[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志国;;人民陪审员制度仍需完善[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王策;邹立言;;试论审判公开与人民陪审员制度[A];司法体制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际民;;浅谈审判公开与人民陪审员制度[A];司法体制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杨胜;;论新型陪审团的构建[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艺工;;人民陪审制改革刍议[A];司法体制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姚宪弟;陈凯;任中秀;;董必武“人民司法”思想与我国人民陪审制的改革[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7 黄念;;在民主与实用之间——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现实困境与理性反思[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8 苏小聪;;专家陪审制度的职权配置与程序设计[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飞侠;刘丽;;探析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作用[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10 王雅琴;;人民法院应对群体性纠纷的若干理性思考[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秦平;陪审团制能否落户中国[N];法制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荆 龙;法为民所立[N];人民法院报;2005年

3 刘武俊;人民陪审员制度任重道远[N];中国改革报;2005年

4 通讯员 赵勇;加强人民陪审员工作[N];天津政法报;2007年

5 王嗅 河南省邓州市人民法院;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应采取的一些措施[N];中华新闻报;2008年

6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赵万一;我国司法必须走大众化的道路[N];人民法院报;2009年

7 最高人民法院 刘峥;关于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运行的几点思考[N];人民法院报;2009年

8 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 施英;《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实施良好[N];人民法院报;2008年

9 冯武勇;日本恢复陪审团制首判量刑重于预期[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福建省福清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高级经济师 福建省福清市人民陪审员 毛立平;落实好人民陪审员制度非常必要[N];人民法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安军;陪审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2 刘晴辉;中国陪审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钟莉;价值·规则·实践[D];中山大学;2008年

4 施鹏鹏;陪审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5 曹永军;陪审制度变革的历史成因[D];吉林大学;2007年

6 史根洪;嵌入视角下司法信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刘景辉;论司法民主[D];吉林大学;2010年

8 吕洪民;中国陪审制度的困境与重生[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桂凡;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D];兰州大学;2011年

2 林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新举措及其评价[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3 李艳霞;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运行状况与未来方向[D];湘潭大学;2009年

4 何雪钧;试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苏州大学;2010年

5 高中毅;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D];山东大学;2010年

6 赵洪济;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及完善[D];吉林大学;2011年

7 刘琳;中国设立刑事陪审团的可行性及实例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王艳;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D];安徽大学;2011年

9 李刚;论人民陪审员制度之完善[D];西北大学;2012年

10 杨磊;革命根据地时期人民陪审员制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002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4002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5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