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唐宋告身略论

发布时间:2017-05-20 21:14

  本文关键词:唐宋告身略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告身,又称官告、诰,作为唐宋时期一种重要的授官文书,其价值很早即为学界所认识。作为文书,它有着特定的文体与格式,承担着独特的功用。作为授官凭证,告身除了标示官员的政治、社会身份外,并涉及论刑时的议、请、减及除、免、当、赎等待遇,以及免除课役等特权。本文研究着眼于告身在唐宋这一特定时代的制度变迁与实际的运行状态,并以其文种与功能为两条线索,探讨告身为何盛行于唐宋。全文分以下四个章节展开: 第一章,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对“告”、“身”字词的辩证,了解到“告身”作为授予某种职位或身份的原始含义。二是对告身来源进行梳理,追寻其作为文书产生的源头。三是对告身的文书形式进行分析,展示其在唐宋之际演变的状态与趋势。 第二章,对告身的功能进行了分类介绍。其功能可大致区分为本质功能和衍生功能。本质功能,即告知授官旨意,供受官者收执以为凭信。衍生功能,即告身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衍生出的其他具体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告身的意义:对于官僚政治而言,告身是君王对官员控制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官员本人而言,告身是其政治特权与经济利益的保障。 第三章,对与告身相关的法律规定与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析,包括告身的授予、追毁以及丢失告身之后的处罚与告身补授的程序。同时,通过分析告身制度在实际运行中的流弊,以及敕牒的产生对告身本质功用的分化,揭示了告身文书衰落的趋势及逐渐被替代的命运。 第四章,从告身作为文书的演变历程、告身功能的发展变化这两个角度探讨了告身的消亡,并在全文考察的基础上尝试着解析告身制度为何兴于唐宋,而又为何随着宋王朝的灭亡而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关键词】:告身 文书 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9;D926.13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11
  • 引言11-16
  • 一、作为“问题”的告身11-12
  • 二、作为“时代”的唐宋12-13
  • 三、学术梳理与研究进路13-16
  • 第一章 告身与告身文书16-23
  • 第一节 告身字解16
  • 第二节 告身渊源16-18
  • 第三节 告身文书18-23
  • 一、书写格式与用语19-20
  • 二、管理机构及用印20-23
  • 第二章 告身的功能及意义23-30
  • 第一节 告身的功能23-28
  • 一、告身的本质功能23
  • 二、告身的衍生功能23-28
  • 第二节 告身的意义28-30
  • 一、对于“官”28-29
  • 二、对于后代29-30
  • 第三章 告身的规制与运行30-43
  • 第一节 告身的授予与追毁30-34
  • 一、告身的授予30-32
  • 二、告身的追毁32-34
  • 第二节 失告的处罚与补授34-37
  • 一、丢失告身的处罚34-35
  • 二、告身的补授程序35-37
  • 第三节 实际运行中的流弊37-40
  • 一、空名告身38-39
  • 二、伪冒告身39
  • 三、质卖告身39-40
  • 第四节 敕牒与告身的并行40-43
  • 第四章 告身的消亡43-48
  • 第一节 文书角度43-45
  • 第二节 功能角度45-48
  • 结语48-50
  • 参考文献50-54
  • 致谢54-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东光;;唐、五代选人文书研究[J];档案管理;2013年03期

2 刁培俊;杨辉建;;邓小南主编《政绩考察与信息渠道——以宋代为重点》读后[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吴丽娱;唐高宗永隆元年文书中“签符”、“样人”问题再探[J];敦煌学辑刊;1991年01期

4 顾云卿;;中国古代证明文化漫谈之十 告身与敕牒[J];中国公证;2005年11期

5 章深;;唐宋官当制度的发展与终结[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龚延明;;《全宋文》中有关官制编校问题的商榷[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7 吴震;;从吐鲁番出土“l>德达告身”谈唐碎叶镇城[J];文物;1975年08期

8 白化文;倪平;;唐代的告身[J];文物;1977年11期

9 朱瑞熙;;宋朝“敕命”的书行和书读[J];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01期

10 岕瑞和;;再娭唐代的使

本文编号:3828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828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3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