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双重股权结构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公司双重股权结构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第一章着重介绍了双重股权结构的基本内涵、特征及在我国构建双重股权结构的背景,为下文的展开做好铺垫。双重股权结构有着两类股权设置,一类是A类一般股,是发行给一般股东的股票,其拥有较少的表决权;一类是B类优级股,是发行给特定对象的股票,拥有较多的表决权。相对于A类一般股,B类优级股则代表了更多的投票权,一般是二到十倍,在有些公司里甚至可以达到几十倍。双重股权结构特殊的表决权设置也正是双重股权结构特征的真实写照。第二章介绍了双重股权结构在国外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域外法的研究可以给予域内制度的构建及立法的完善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加拿大承认双重股权结构的历史较之很多国家都要悠久,而且没有反反复复承认而后又被推翻的历史。与加拿大不同的是,双重股权结构的法律地位在美国与欧洲的发展历史中总是反反复复,经历了不同的承认与被否认的过程。总而言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双重股权”制度都是饱经历史的洗礼,较之于我国《公司法》仅仅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来说有一定的借鉴与学习意义。第三章介绍了在我国构建双重股权结构的阻碍及合理性。法律未明文规定双重股权结构的合法性、双重股权结构与公司民主的冲突、与公司监督成本的矛盾等都是在我国引入“双重股权”制度的阻碍。但是随着公司管理机制现代化的发展,恪守“一股一权”原则而不做变通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双重股权结构与公司民主和公司监督并不冲突等等都证明了在我国构建双重股权结构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引入双重股权结构有助于公司的稳定与长远发展、有助于公司注入优质的人力资本、有助于提高公司的被收购价格、有助于拓展股权结构的想象空间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在我国构建“双重股权”制度已有其必要性、可行性和有益性。第四章对于在我国构建“双重股权”制度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看法。从双重股权结构的内在制度设计方面来说,可以通过明确双重股权结构的适用范围、明确B类优级股的持有主体、限制B类优级股的转让以及规定设置双重股权结构的时段等来完善双重股权的制度设计。从具体条款的设计来说,可以通过借鉴《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国务院关于开展优先股试点的指导意见》和《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中的条款设计,来给予我们设计双重股权结构“分类表决”条款的新启示。最后,引入双重股权结构,还需加强信息披露的强度,将与投资者利益相关联的事项进行强制披露,并将未履行披露义务的责任落实到个人。
【关键词】:双重股权结构 表决权 制度构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291.91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导言8-12
- 一、问题的提出8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8-9
- 三、文献综述9-11
- 四、研究方法描述11-12
- 第一章 双重股权结构的构造12-15
- 第一节 双重股权结构概述12-13
- 一、内涵12
- 二、特征12-13
- 第二节 双重股权结构在我国构造的背景13-15
- 第二章“双重股权”制度之域外法研究15-19
- 第一节 美国双重股权结构之研究15-17
- 第二节 欧洲双重股权结构之研究17
- 第三节 其他国家与地区双重股权结构之研究17-19
- 第三章 在我国构建双重股权结构的阻碍与合理性19-30
- 第一节 构建双重股权结构的阻碍19-21
- 一、存在一定法律障碍19
- 二、公司民主受限19-20
- 三、增加公司的监督成本20-21
- 四、内部控制易引发道德风险21
- 第二节 构建双重股权结构的合理性分析21-30
- 一、必要性分析21-24
- 二、可行性分析24-26
- 三、有益性分析26-30
- 第四章 构建“双重股权”制度之立法建议30-35
- 第一节 内在制度设计30-31
- 一、明确双重股权结构适用主体30
- 二、限制B类优级股的转让30
- 三、规定设置双重股权结构的时段30
- 四、建立控制人损害赔偿制度30-31
- 第二节“分类表决”条款设计31-33
- 一、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31
- 二、立法启示31-33
- 第三节“信息披露”条款设计33-35
- 一、我国相关法律之规定33
- 二、美国相关法律之规定33-34
- 三、立法启示34-35
- 结语35-37
- 参考文献37-39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39-40
- 致谢40-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圆;;美国公司治理机制的晚近发展[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郭富勤;;关于完善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制度的若干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5期
3 孙丽;金融体系与公司治理——日、美、德比较分析[J];日本研究;2003年01期
4 陈文荣;面对风险:证券公司怎么办?[J];中国律师;1999年11期
5 剧锦文;;美国大公司“造假”与美国公司制度批判[J];红旗文稿;2003年04期
6 严也舟;;法律环境、政府干预与公司治理研究综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14期
7 彭朝明;;提高厦门特区上市公司质量探析[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2年04期
8 陈界融;;股东协议与公司章程若干法律问题比较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周峻山;;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违规行为的分析及对策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4期
10 蔡洪文;上市公司会计作假分析[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子淳;初旭;;公司治理视域下法律对股东保护研究现状展望[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赵增耀;;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朱善利;朱启兵;唐正清;;股权结构、治理模式与公司业绩——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背景下的经营管理”经营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金成隆;纪信义;李欣蓉;;公司股权结构与创新活动绩效之关连性分析:中国新兴市场[A];中国会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5 王琨;候宇;;股权结构对公司市盈率的影响——来自中国股市的实证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6 马连福;曹春方;;政府干预、公司治理与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曹国华;林川;;CEO变更、公司业绩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盈余与真实盈余的检验[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叶敏敏;;后金融危机时代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变化的动因及效应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2011)论文集[C];2011年
9 吴越凡;;我国保险公司股权结构与治理机制研究[A];十二五·新挑战:经济社会综合风险管理——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1[C];2011年
10 韩亮亮;;行业竞争、第一大股东与公司绩效——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万;一个关于“公司治理”的小故事[N];经理日报;2009年
2 ;上市公司岂是“唐僧肉”[N];中国证券报;2001年
3 冯根福;正确认识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N];光明日报;2004年
4 记者 金涛;小贷公司施展拳脚正当时[N];浙江日报;2011年
5 刘晓健 刘磊;强化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监管[N];证券日报;2003年
6 证券时报记者 郭渭鹏;治理扎紧风险篱笆 宁夏上市公司精彩跨越[N];证券时报;2009年
7 彭飞 张燕丽;能否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将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权益[N];中国企业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熊欣;大股东破产 上市公司福祸难料[N];证券日报;2006年
9 冯小树;被否公司被否理由[N];中国证券报;2007年
10 记者 张兰;保监会:推动公司治理架构从“形似”走向“神至”[N];金融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乐菲菲;人力、股权、债务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2 金鑫;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D];复旦大学;2003年
3 张海平;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庞金勇;上市公司高管变更与公司治理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张伏波;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阳;制度制约下的上市公司高管变更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李静;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王贵;论中国公司治理完善[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宋志鸿;以激励机制强化公司治理之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马磊;高管更换、公司业绩与治理机制[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猛猛;有限责任公司除名权制度探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
2 王多仁;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朱雅宁;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郑春潮;公司治理机制的相关性与替代性研究[D];西安财经学院;2015年
5 刘慧娟;MC公司并购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张峰;JH茶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7 万昌海;A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8 包逢春;科技型小微企业A公司创立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9 余坚;J担保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10 沈靓;创业板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公司双重股权结构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84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268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