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股价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股价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交叉持股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扩张公司规模的一种常用手法,其对国家宏观经济和企业微观层面的正面和负面效应表现在多个方面,公司可通过实行交叉持股策略,实现资本的联合与集中,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然而,如果公司对于交叉持股运用不当,则会导致产生内部人控制、侵害公司利益相关者权益等问题,甚至形成证券市场泡沫,危害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日本经济的长期衰退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得人们开始了对于交叉持股的反思。 一方面,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在对日本交叉持股制度进行分析之后认为日本的交叉持股是造成日本上世纪末泡沫经济的元凶;另一方面,国内许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在中国2006年股市暴涨中,交叉持股对股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在2007年上市公司实施新准则,公司交叉持股投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之后,2007年6月上证综指高达6124.04点,之后却一路回落,在2008年10月28日到达最低点1664.92点。这一现象是交叉持股在股价上升通道中的助推,在下降通道中的助降造成的。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论文选取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交叉持股的股价效应作为实证分析的研究对象,目的在于考察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五年来,交叉持股对股价是否还具有稳定作用?同时,结合对交叉持股制度的正负效应分析,提出完善我国公司间交叉持股制度的政策建议。论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结论是: 1.梳理和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交叉持股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认为在市场缺乏有效性的情况下,可运用实证会计理论中计量观下的股权估值模型检验证券市场有效性以及验证公允价值计量的交叉持股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相关关系;同时在保证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前提下,运用信息观验证市场信息对交叉持股的股价效应。 2.论文在简单介绍美英两国的交叉持股实践后,详细梳理了日本和德国的交叉持股发展历程,并对四国的交叉持股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经比较研究后发现交叉持股制度作为一种隐性制度安排,其形成、发展以及对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经济环境背景密切相关,虽然在上世纪末期日本和德国的交叉持股在不同程度上呈现了衰退的态势,但令人寻味的是两国在新世纪前后却同时呈现了或重构或调整的迹象。这充分表明了,交叉持股这一制度安排仍然拥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3.搜集了2006-2010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交叉持股数据并对其进行了整理分析,发现我国交叉持股上市公司具有数量多、持股比例普遍偏低、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基金持股活跃且呈现较明显的地域和行业聚集性等特征;同时,论文选取了中国证券市场交叉持股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发现交叉持股公司间股价呈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同向变动关系。 4.运用基于计量观理论的Feltham-Ohlson模型与基于信息观理论的股票价格波动性分析方法,分别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价值相关性和股价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①2006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我国存在交叉持股现象的上市公司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股价具有价值相关性,特别是对于公允价值变动信息的披露,使得以公允价值计量交叉持股股权更具增量信息含量。②我国上市公司间以及上市公司与机构投资者间交叉持股比例与股价的波动负相关,说明交叉持股对股价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5.定性分析了上市公司交叉持股以及上市公司交叉持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对经济增长、行业发展、资本市场和公司本身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应,为规避交叉持股的弊端,提出完善交叉持股制度的具体措施提供依据。 6.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交叉持股成功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在交叉持股规制上存在的问题,从公司法、证券法、证券监管机构以及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四个角度提出了完善交叉持股制度、规制上市公司交叉持股行为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交叉持股 公允价值计量 价值相关性 股价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32.51;F22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5
- 第1章 导论15-36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15-17
- 1.1.1 研究背景15-16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16-17
- 1.2 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交叉持股研究综述17-30
- 1.2.1 交叉持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7-27
- 1.2.2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交叉持股研究述评27-30
- 1.3 论文研究目标及方法30-32
- 1.3.1 研究目标30-31
- 1.3.2 研究方法31-32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及创新点32-36
- 1.4.1 结构安排32-35
- 1.4.2 创新点35-36
- 第2章 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正负效应分析36-57
- 2.1 交叉持股与公允价值的相关概念界定36-46
- 2.1.1 交叉持股的内涵及其分类36-39
- 2.1.2 公允价值计量及其特性39-46
- 2.2 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正负效应分析46-54
- 2.2.1 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正效应分析46-49
- 2.2.2 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负效应分析49-54
- 2.3 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正负效应分析54-57
- 2.3.1 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正效应分析54-55
- 2.3.2 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负效应分析55-57
- 第3章 交叉持股实践的国际比较57-75
- 3.1 “市场导向”的英美交叉持股的实践57-58
- 3.2 “银行导向”的日德交叉持股的实践58-73
- 3.2.1 日德交叉持股的实践58-68
- 3.2.2 日德交叉持股制度作用的评价68-73
- 3.3 对国外交叉持股实践的比较及简要评论73-75
- 3.3.1 日德与英美交叉持股实践的比较73-74
- 3.3.2 国外交叉持股实践的启示74-75
- 第4章 我国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交叉持股现状特征分析75-88
- 4.1 交叉持股现象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75-76
- 4.2 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影响分析76-78
- 4.2.1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交叉持股股权投资中的应用历程76-77
- 4.2.2 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交叉持股上市公司的影响77-78
- 4.3 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现状特征分析78-88
- 4.3.1 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结构特征79-83
- 4.3.2 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财务特征83-86
- 4.3.3 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现状特征的简要分析86-88
- 第5章 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交叉持股相关理论88-97
- 5.1 现代金融财务理论对于股价效应的解释88-91
- 5.1.1 有效市场理论88-90
- 5.1.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90-91
- 5.2 噪音交易理论对于股价效应的解释91-92
- 5.3 行为金融理论对于股价效应的解释92-94
- 5.4 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交叉持股股价效应理论分析94-97
- 5.4.1 验证公允价值计量下交叉持股价值相关性的计量观理论94-96
- 5.4.2 验证公允价值计量下交叉持股股价效应的信息观理论96-97
- 第6章 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上市公司交叉持股价值相关性分析97-109
- 6.1 研究方法的选取与研究假设的提出97-99
- 6.1.1 研究方法的选取97-98
- 6.1.2 研究假设的提出98-99
- 6.2 研究模型的设计与样本的选取99-103
- 6.2.1 研究模型的设定99-102
- 6.2.2 样本的选取102-103
- 6.3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103-104
- 6.4 回归结果及分析104-108
- 6.5 实证研究结论108-109
- 第7章 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上市公司交叉持股股价效应分析109-119
- 7.1 研究方法的选取与研究客体的细分109-110
- 7.1.1 研究方法的选取109-110
- 7.1.2 研究客体的细分110
- 7.2 研究模型的设计110-112
- 7.3 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股价效应分析112-115
- 7.3.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112-113
- 7.3.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113-114
- 7.3.3 回归结果及分析114-115
- 7.4 上市公司与机构投资者间交叉持股的股价效应分析115-118
- 7.4.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115-116
- 7.4.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116-117
- 7.4.3 回归结果及分析117-118
- 7.5 实证研究结论118-119
- 第8章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政策建议119-132
- 8.1 国外交叉持股的法律规制与比较119-124
- 8.1.1 英美交叉持股的法律规制119-120
- 8.1.2 日德交叉持股的法律规制120-121
- 8.1.3 日德与英美交叉持股的法律规制比较121-124
- 8.2 我国对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法律规制124-126
- 8.2.1 我国对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相关规定124-126
- 8.2.2 我国交叉持股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126
- 8.3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制度的建议126-132
- 8.3.1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制度需注意的问题126-127
- 8.3.2 完善交叉持股的相关法律制度127-129
- 8.3.3 加强证监会的行政监管力度129-130
- 8.3.4 健全与交叉持股相关的其他配套制度130-132
- 结束语132-134
- 参考文献134-146
- 致谢146-147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琳;;相互持股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及立法规制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郭雳;;交叉持股现象的分析框架与规范思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孙川;日本企业间关系治理机制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周龙杰;论公司相互持股与公司治理结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庄序莹;证券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1年06期
6 白默;刘志远;;公司交叉持股的经济后果分析——基于创业板受益公司股价飙升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0年17期
7 陈玉媛;;交叉持股下合并财务报表库藏股法与传统分配法的比较及选择[J];财会月刊;2008年13期
8 邓德强;集团内部相互持股的少数股东损益问题研究[J];财贸研究;2003年03期
9 杨艳玲;;网状股权结构下的合并会计报表问题探讨[J];财务与会计;2002年12期
10 吴昊;日本大企业的股权结构及其经济影响[J];东北亚论坛;199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旭梅;日本企业集团金融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卓;公司相互持股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徐冲;交叉持股的利弊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股价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0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420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