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中的国际法:一种基于国际制度理论的法理构建
本文选题:国际法 切入点:国际关系 出处:《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产生于两个不同社会的不同法律体系,普通法理学关于法律一词的定义常不能用于国际法。国际法学者很少是法学理论家,而法理学家也很少熟悉国际法。对国际法学科而言,法理研究长期缺位。国际关系学是国际法学的基础,从国际关系的跨学科视角加以考察,国际法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法律属性的国际规则,是一种特殊的国际制度,是将部分国际制度法律化的结果。这种法律属性是近代欧洲在摆脱中世纪宗教权威进入世俗社会后,通过引入罗马法的基本法律理念和技术,模仿国内法的应用体系,借用法律规则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优势以实现国家在无政府社会中对秩序需求的产物。国际法作为国际制度的特殊部分,在一般意义上适用于国际制度研究的理论成果。国际法存在的实证法和自然法两大传统与国际制度理论中的理性主义、建构主义两大路径存在基本的对应关系,"法之理在法之外",国际制度研究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国际法的起源、形式、实施和变迁等法理问题。
[Abstract]:International law and domestic law are different legal systems arising from two different societies. The definition of the term law in ordinary jurisprudence is often not applicable to international law. However, jurists are seldom familiar with international law. For the subject of international law, the study of jurisprudence is long absen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s the found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which is 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law is essentially an international rule with legal attributes and a special international system, which is the result of legalizing p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is kind of legal attribute is after modern Europe got rid of the religious authority in the Middle Ages and entered the secular society. By introducing the basic legal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of Roman law, imitating the application system of domestic law, Drawing on the stability and predictability of legal rul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product of the State's need for order in an anarchical society... international law as a special p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 two traditions of the existence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natural law and rationalism i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re is a basic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aths of constructivism, "the principle of law is outside of law".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system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and explain the origin, form, implementation and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law.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留学基金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之一
【分类号】:D9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学伟;;论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辨证关系[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 杨炼;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之宪政模式比较[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刘芳雄;;论国际法发展的表现与前景[J];求索;2005年11期
4 付文明;;《国际法教程》学习辅导[J];领导之友;2006年03期
5 梁涛;;论国际法的晚近发展趋势及其面临的挑战[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易显河;;向共进国际法迈步[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温树斌;;国际法基本属性之思辨[J];河北法学;2007年08期
8 胡育云;;对国际法法律效力的反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期
9 古祖雪;;国际法体系的结构分析[J];政法论坛;2007年06期
10 张卫明;;近二十年晚清国际法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宁;;国际法与构建和谐世界[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2 黄伟;;也论国际法的等级[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3 谢小庆;;论国际法的历史类型[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4 李杰豪;;国际和谐与国际法的“系统平衡论”——权力、利益与道德的范畴[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5 白中红;;论海上能源通道安全的国际法基础[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6 刘继勇;;国际法与国际关系论[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7 温树斌;;关于国际法“法律性”的辩证思考——理论和实践的视角[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8 杨松;;国际法与国际货币新秩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9 何志鹏;;国际法治的中国立场[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黄志雄;;国际法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与中国和平发展[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张谦;建设和谐世界理念与国际法价值[N];光明日报;2007年
2 烨泉;维护网络安全国际法应有所作为[N];法制日报;2013年
3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曾令良;和谐世界呼唤新的国际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4 谢小庆;如何认识当代国际法的作用[N];人民法院报;2005年
5 刘敬东;国际公法不容挑战[N];法制日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郭恒忠 中国人民大学讲师阴剑峰;美英对伊动武缺乏国际法律依据[N];法制日报;2003年
7 法学所课题组;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国强;论新世纪国际法之本体[D];复旦大学;2006年
2 秦倩;国际法与宗教非政府组织[D];复旦大学;2007年
3 蔺运珍;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法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贾少学;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吴锦标;国际法与国际秩序[D];山东大学;2006年
6 李春林;国际法上的贸易与人权关系论[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7 王忠宝;论国际法上的禁止使用武力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刘衡;国际法之治:从国际法治到全球治理[D];武汉大学;2011年
9 张卫明;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陈颖健;公共卫生全球合作的国际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中周;论国际法对化学武器的规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2 吕s,
本文编号:16131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613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