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动产物权变动规则的“约定例外”
本文选题:物权变动模式 切入点:债权意思主义 出处:《政治与法律》2009年06期
【摘要】:我国物权法与民法通则针对动产物权变动规则的规定存在差异。民法通则在采取"债权形式主义"原则的同时,还允许"约定例外"规则的存在。在解释物权法第23条的文字涵义及其与民法通则第72条和合同法第133条的之间的关系时,物权法的规定并非当然能够排除民法通则规定的适用。同时,在价值判断的层面上,有限的债权意思主义有利于实现私法自治,且并未给交易安全带来额外冲击,没有断然否定的必要。此外,物权法规定的观念交付在物权善意取得和买卖合同风险负担领域中处于何种地位,也存在诸多困惑,有待理论上的研讨与澄清。
[Abstract]: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al right law and the general rule of civil law.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while adopting the principle of formalism of creditor's rights, also permit the existence of the rule of "agreement exception".At the same time, on the level of value judgment, limited creditor's will doctrine is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private law autonomy, and does not bring additional impact to the transaction security, and there is no need to categorically deny it.In addition, there are many puzzles about the position of the concept delivery in the field of bona fide acquisition of real right and the risk burden of sale contract, which need to be discussed and clarified in theory.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研究中心;
【分类号】:D92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东;毛亚敏;;建设工程合同的主体资格[J];政法论坛;2007年04期
2 吕忠梅;关于物权法的“绿色”思考[J];中国法学;2000年05期
3 邓旭;间接代理略论[J];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4 齐恩平;许可;;论住宅区区分所有权——小区纠纷解决的新思路[J];学术界;2007年01期
5 戴孟勇;先买权的若干理论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6 李力,韩德明;解释论、语用学和法律事实的合理性标准[J];法学研究;2002年05期
7 王利明;;论他物权的设定[J];法学研究;2005年06期
8 温世扬,廖焕国;人役权制度与中国物权法[J];时代法学;2004年05期
9 仲崇玉;论受益人主体说的人文精神及其启示[J];河北法学;2005年05期
10 刘德良;许中缘;;物权债权区分理论的质疑[J];河北法学;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曹晓如;;论税法解释的目标与原则[A];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葛宇宁;张四化;;制约关系“两独”在刑事案件事实认定中的运用[A];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首届全国性逻辑系统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吴旭;黄嘉琳;;物权请求权不应适用诉讼时效[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邬先江;;船舶承租人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权利初探——兼评“The CMA Djakarta”轮案[A];中国律师2005年海商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波;中国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立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申卫星;期待权理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胡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谢鸿飞;法律行为的民法构造:民法科学和立法技术的阐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王万山;自然资源混合市场机制及其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赵廉慧;财产权的概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刘稚;与生物技术有关之专利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8 王宝莅;断了线的等价交换?!——合同的伦理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9 胡文涛;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转让的法律障碍——以交易成本为视角[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谢永江;资产证券化特定目的机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鹏;处分行为与物权变动模式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邓立强;代理权若干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赵国平;房地产登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徐文;论我国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建设[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5 薄燕娜;论空间权[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崔文俊;行政补偿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顾伟;债权人代位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冀诚;论动产抵押权的优先效力在我国民法上的应有状态[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李迎宾;我国村民自治组织行政主体地位之探讨[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孟利民;取得时效制度存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海洋;当前我国物权变动模式之立法选择[J];理论界;2005年09期
2 黄潇筱;;浅论当前我国立法中的物权变动模式[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3 张岩培;;我国《物权法》关于物权变动的法律规范解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07期
4 赵万忠;;我国物权变动模式的应然选择[J];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5 韩强;;论动产物权变动规则的“约定例外”[J];政治与法律;2009年06期
6 张小平;张芳;;试论我国物权变动的模式[J];韶关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殷俏;;论我国物权法对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11年19期
8 施建辉;;合作开发合同项下之物权变动研究[J];河北法学;2008年02期
9 郭剑;;论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张姗姗;华曦;巫菁;;刍议无权处分及合同效力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8年1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王轶;从“照着讲”到“接着讲”[N];国际商报;2009年
2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汤维建;公证立法与物权立法的交错(上)[N];人民法院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梁捷 王逸吟;从网络法学到制定民法典[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甄增水;民法中的善意[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王宇飞;论我国农村承包地收回制度的权利逻辑[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磊;物权变动模式的经济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2 刘彦博;我国物权变动模式再探讨[D];兰州大学;2009年
3 吴心斌;从价值考量重析物权变动模式[D];吉林大学;2010年
4 刘雪;非债清偿法律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陈海滨;物权变动中第三人利益的物权法保护[D];南昌大学;2008年
6 尹慧颖;预告登记制度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周国臣;论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D];黑龙江大学;2006年
8 高逊;无权处分行为法律效果再探[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9 朱程;中国不动产登记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卢峰;以不动产双重买卖为视角论不动产登记制度[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16997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699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