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法律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 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 节能减排指标 出处:《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标责任制在行政机关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的运用,是保障行政机关顺利开展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形式。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是目标责任制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保障节能减排工作的制度中最为基础的制度。 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目标仅仅起确定大方向的作用,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需要确定相应的指标,并且对指标进行分解、执行、考核,还要确定相应的责任体系。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的实质在于指标的全过程管理,其核心要素是指标体系。 在实现节能减排指标的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节能减排指标自身在性质上属于政策性目标,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具有重要性,可协商性、可变通性,客观性以及不可追究的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随后各个阶段诸多问题的出现。二是节能减排指标的设定上不能体现科学性和民主性的要求,缺乏相应的程序,节能减排指标的分解缺乏对各地实际情况的考虑,缺乏上下级沟通机制。三是节能减排指标的执行中出现很多手段上的偏差,如区域限批制度不规范、拉闸限电侵害企业和居民利益等。四是节能减排指标考核重结果而轻过程,考核方法不科学。五是保障节能减排指标的法律责任不健全,尤其缺乏对政府责任的规定。 由于这些问题紧密纠缠在一起,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分别进行对策设计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从根本上寻求解决路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缺乏法律的约束,这正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长远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建立起相应的法律保障机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的法律化。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采用分散式的立法路径较为可行。首先需要在《地方政府组织法》中确定目标责任制的法律地位,为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提供上位法依据。其次,考虑到节能和减排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应当在《节约能源法》和《环境保护法》中分别用专章对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进行相应的规定。
[Abstract]:The objective responsibility system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s in all aspects of the work of administrative organs. The target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s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of the target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the work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nd it is the most basic system of the system of ensuring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the work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he goal only plays the role of determining the general direc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the corresponding indicators, and to decompose, implement and assess the target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essence of the target responsibility system for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l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target, and its core element is the index system.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realizing th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First, th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themselves belong to the policy objectives in nature and do not have legal effect, so they are important, negotiable and changeable. Objectiv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cannot be investigated, which to a large extent lead to the emergence of many problems in the subsequent stages. Second, the setting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cannot reflect the requirements of science and democracy, and lacks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The decomposition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lacks consideration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various places, and lacks of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levels. Third, there are many deviation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such as the non-standard regional restriction system. Fourth, the assessment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is not scientific, and the assessment method is not scientific. Fifth, the legal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th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is not perfect, especially the provisions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Because these problems are closely entangled in each other and cause and effect each other, 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ideal effect by designing countermeasures separately, so we need to find the solution path fundamentally, and the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lacks of legal restriction. Therefor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target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should be to establish the corresponding legal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realize the legalization of the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at present, it is feasible to adopt the decentralized legislative path. Firstly, it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target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the Organic Law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to provide the upper legal basis for the target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Considering that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belong to different fields, the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should be stipulated in the Energy Saving Law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respectively.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206;D912.12;D92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惠民;马丽;齐晔;;中国“十一五”节能目标责任制的评价与分析[J];生态经济;2011年09期
2 ;节能减排当走正道[J];变频器世界;2011年07期
3 ;节能减排 守护蓝天[J];安徽电力;2011年S1期
4 闫雨;;财务管理目标责任制及考评方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1期
5 ;清洁能源有望迎来爆发性增长[J];电源技术应用;2010年01期
6 刘公信;;浅谈目标责任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J];干部人事月报;2001年12期
7 ;“十二五”节能减排整体力度不减[J];华东纸业;2011年01期
8 ;石化行业“十二五”节能减排重点的确定[J];川化;2011年03期
9 ;动态[J];创造;2011年06期
10 ;江东区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举行[J];宁波节能;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干大川;;从技术层面探讨热工工程及工业窑炉设计中节能与减排的关系协调及处理[A];电子信息产业(2010年度)工业炉窑技术改造与材料节能研讨会会议资料[C];2010年
2 郑红玲;;关于推进唐山市节能减排的对策思考[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3 姜克隽;胡秀莲;庄幸;刘强;朱松丽;;中国的能源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和减排成本分析[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4 苏福源;;节能减排,打造生态唐钢[A];2010年全国冶金安全环保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5 孙兴华;童国显;;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节能减排[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康景隆;;浅析冷冻干燥系统的节能减排[A];2011年全国冷冻冷藏行业与山东制冷空调行业年会暨绿色低碳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唐和雍;易红;;铸造生产线节能减排的对策和效果[A];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重庆铸造行业协会2010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林乐芬;边浩;;促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金融服务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9 李石求;;浅谈传统齿轮制造业的节能减排[A];绿色制造与低碳经济——2010年海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海南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年会”暨机械工程科技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朱康亮;成庆林;;“节能减排”——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论“节能减排”与企业效益和发展的关系[A];2009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邹生;强化目标责任制 做好节能减排工作[N];中国电子报;2010年
2 记者 李扬;全面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N];蚌埠日报;2011年
3 记者 姜巽林;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启动[N];温州日报;2009年
4 记者 王美红;我州召开节能减排工作专题会议[N];红河日报;2010年
5 记者 董文胜 通讯员 吕玉新;我市总量减排走在了全省的前列[N];新乡日报;2009年
6 记者 陈玲;采取有力措施 推进节能减排[N];六盘水日报;2008年
7 晓红;绿色转型 亮点突出[N];太原日报;2009年
8 记者 王海英 任建忠;百家企业立志减排[N];宁夏日报;2009年
9 庞文渊;节能减排打出“三张牌”[N];宝鸡日报;2009年
10 时宏进;减排落后者要问责[N];中国环境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婕;青岛市节能减排内涵、评价和战略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2 刘洪斌;节能减排政府责任保障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林永居;造纸企业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4 沙之杰;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节能减排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李长胜;基于动态博弈的税收减排机制研究与设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姚云飞;中国减排成本及减排政策模拟:CEEPA模型的拓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赵书新;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刘喜丽;税收促进节能减排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李波;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及减排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10 周力;开放经济与节能减排的协调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2 罗岑;上海市节能减排评价体系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张云飞;区域节能减排的系统分析与能耗结构关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4 时倩瑶;我国石化行业节能减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周广艳;我国节能减排政策评价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6 崔秀平;温室体减排国际市场供需方策略博弈分析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于鹏飞;青岛市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评价及其对策建议[D];青岛大学;2010年
8 葛素琴;城市集中供热电厂节能减排后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9 吴皓炜;中美低碳经济与减排战略比较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任春晖;在用车辆节能减排检测技术方案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327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53277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