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论我国碳减排背景下二氧化碳的法律定位与规制

发布时间:2018-03-11 14:03

  本文选题:碳排放 切入点:二氧化碳 出处:《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伴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因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排放入大气的温室气体日益增加。由此带来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最紧迫的课题之一。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气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排放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因此,为了减缓气候变化,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法律,采取不同手段,努力削减碳排放。然而削减碳排放的路径有很多,国际社会对于碳减排立法的模式选择也各有不同,寻找最为有效、合理的方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无论如何立法,要想解决碳排放问题,明晰二氧化碳的法律定位将是根本中的根本。在大气科学有所发展的今天,在碳排放立法更为迫切的今天,本文旨在寻找一种对二氧化碳的定性方式,能够比其他定性方式更合乎自然科学与法律逻辑双重理论。本文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第一部分,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从碳排放加剧的原因角度出发,阐述了我国削减碳排放之必要性和紧迫性。因碳排放的加剧,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的问题日益严重,国际社会已经就此展开了多种合作,我国也因此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第二部分,本文主要运用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从二氧化碳的法律定位是碳排放削减之基础的论证入手,通过调查国际社会上以日本、美国、欧洲诸国为代表的不同立法模式和特色制度,借鉴其经验。再此之后,梳理我国削减碳排放的法律发展历程,辨析相关的学术争议,批判当前主流认知,得出结论,即二氧化碳应当作为大气污染物进行立法规制。第三部分,本文主要运用归纳、类比等思维方式,从大气科学和法律逻辑两方面入手推理,再将二氧化碳与其他大气污染物类比,反主流理论而行,论证二氧化碳的污染物性质,并对二氧化碳确立为污染物的今后做出一些展望。第四部分,本文主要运用描述性研究法,对二氧化碳确立为污染物之后的立法规制做出了一部分构想。笔者认为应当建立一个完善的综合性法律体系框架,能够以《大气污染防治法》为最高指导,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立法,辅助以新的排污标准和空气质量标准,配合碳税、碳排放权交易、碳汇等具体碳减排制度,实现我国的碳减排大步发展。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uman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increasing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into the atmosphere as a result of the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and changes in land use patterns, the resulting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acute, Combating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ressing issues fac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arbon dioxide, a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of greenhouse gases, will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refore, in order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issued policies and laws, adopted different means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However, there are many ways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different options for the mode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legislation, and it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find out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A reasonable approach has become a consensus amo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No matter what legislation is enacted, it will be fundamental to clarify the legal position of carbon dioxide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arbon emissions. Toda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 Today, when carbon emission legislation is more urgent, this paper aims to find a qualitative way of carbon dioxide. The content of this paper mainly involves four aspects. The first part, this paper mainly uses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auses of carbon emissions increase.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are expounded. The global warming and ocean acidification problem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due to the increase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carried out a variety of cooperation in this regard. In the second part, this paper mainly uses the investigation method and the case study method, starting with the argument that the legal position of carbon dioxide is the basis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The different legislative models and characteristic systems represented by European countries draw lessons from their experiences. After that, this paper combs the legal development course of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discriminates the relevant academic disputes, criticizes the current mainstream cognition, and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is, carbon dioxide should be legislated as an atmospheric pollutant. In the third part, this paper mainly uses inductive, analogy and other thinking modes to infer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atmospheric science and legal logic. Then compare carbon dioxide with other atmospheric pollutants, counter mainstream theory, demonstrate the nature of carbon dioxide pollutants, and make some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of carbon dioxide as pollutants. Part 4th, This paper mainly uses the descriptive research method to make a part of the conception of the legislative regulation after the carbon dioxide is established as a pollutant. The author thinks that a comprehensive legal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Can take the Ai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Law as the highest guidance, formulate special legislation to deal with climate change, assist with specific carbon abatement systems such as carbon taxes,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carbon sinks, and so on, with new emission discharge standards and air quality standards,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22.6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谭丹;;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2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3 莱斯特R.布朗;李康民;;美国向大规模降低碳排放迈进:两年下降9%[J];世界环境;2009年06期

4 李皓;;算一算自家的碳排放[J];科技潮;2010年01期

5 ;碳泄露[J];求是;2010年04期

6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李颖;;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4期

7 ;法国政府宣布搁置碳排放税计划[J];节能与环保;2010年04期

8 ;香港特别行政区:年人均碳排放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J];四川建材;2010年04期

9 张超;;碳排放、家庭与城市发展[J];产经评论;2010年04期

10 姜鑫民;;正确看待中国碳排放增加[J];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红光;刘卫东;;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初枝;黄贤金;;江苏省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黄贤金;胡初枝;;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吴婕;肖荣波;江海燕;艾勇军;;广州居住社区碳排放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华斌;今年下半年将开征碳排放税[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李学梅;法搁置碳排放税计划[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 陈武 国网能源研究院硕士 常燕;中国碳排放符合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N];中国电力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任佳;寻求碳排放计算新方法[N];中国建设报;2013年

5 记者 雷新;2011年中国碳排放占到世界总量的24%[N];人民政协报;2013年

6 暨南大学教授 孙东川;是碳排放,还是碳消费?[N];光明日报;2013年

7 公管学院;齐晔、何建坤等与美英科学家辨析中国碳排放之谜[N];新清华;2013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王小川;北京碳排放权指标交易开放在即[N];中国证券报;2013年

9 李荣;上海出台碳排放管理办法[N];中国能源报;2013年

10 记者 杨汛;碳排放罚款“第一单”两周内下发[N];北京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秋贤;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黄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炎亭;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钱明霞;产业部门关联碳排放及责任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5 鲁力;不同碳排放政策下的供应链决策及协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张尔俊;碳排放约束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统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7 陈立芸;公平与效率权衡下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及减排成本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8 陈亚楠;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9 梅天华;基于求偿权的电力碳排放权公平分配及收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10 王乃春;青岛市城镇碳排放水平及低碳城镇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4 赵明;城市化对上海市碳排放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何伟;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竞;河北省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7 王天格;基于我国碳排放制度下的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吴梅;江苏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刘柏利;碳排放视角下的绿色住宅项目成本效益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10 柯晓蕾;民法视野下的碳排放权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984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5984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c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