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日本后福岛时期的核能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0 16:35

  本文选题:地区与国别政治 切入点:日本 出处:《国际政治研究》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把能源的稳定供给、廉价供应和环境保护视为能源政策追求的三大目标。基于发电成本可控、能源供给安全和缓解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优势,核能成为日本实现其能源政策目标的首选。福岛核事故后,日本政府被迫重新反思核能政策,围绕能源结构调整与核能政策前景等核心议题,"反核派"与"拥核派"展开激烈辩论。"反核派"从"福岛灾难"、核事故频发、核废料处理难题等方面提出反核的多重理由;"拥核派"则从能源、经济和政治视角阐释继续坚持核能发展的现实动因。后福岛时期核能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加,核能发展充满不确定性,日本核能政策的前景取决于日本在提升核能安全、更新核安全文化和增强民众接受度方面的进展程度。
[Abstract]: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Japan regarded the stable supply of energy, cheap suppl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 the three major goals pursued by its energy policy. Based on the controllable cost of power generation,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and the advantages of mitigat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Nuclear energy has become Japan's first choice to achieve its energy policy goals. After the Fukushima accident,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was forced to rethink its nuclear energy policy. Over the core issues of energy restructuring and the prospect of nuclear energy policy, the "anti-nuclear faction" and the "nuclear pro-nuclear faction" have launched a heated debate. "the anti-nuclear faction" started from the "Fukushima disaster" and the frequent nuclear accidents. Nuclear waste disposal problem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nti-nuclear reasons, "nuclear school" from the energy,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s to explain the continuation of nuclear energy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motivation, the post-Fukushima period nuclear energy development constraints increased, The future of Japan's nuclear energy policy depends on how much progress Japan has made in promoting nuclear safety, renewing the nuclear safety culture and increasing public acceptance.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系;
【基金】:2015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全球‘反核能运动’对我国核电开发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15BGJ06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D731.3;DD91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务院关于核准《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和《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援助公约》的决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7年29期

2 岩;;核事故发生后的基辅[J];国际问题资料;1986年13期

3 ;20世纪发生的严重核事故[J];山东消防;2000年01期

4 叶文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与世界核事故[J];世界知识;1986年11期

5 ;大事记[J];世界知识;1986年21期

6 曾文革;蒋世松;;福岛核事故视角下的日本核应急法律制度析论[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2年02期

7 余一中;;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苏联僵化体制难辞其咎[J];共产党员;2011年09期

8 米哈尔·卡茨耶比奇,徐新明;重返核事故废墟的"不怕死"居民[J];环境教育;2005年03期

9 诸江;叶胜宇;;企业防范核事故风险的法律责任分析——以日本“福岛核事故”为视角[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10 ;核工厂事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北京工人;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真;;世界核事故对人类和生物学影响回顾[A];2000上海科技论坛BIO-X研讨会暨中德医学生物物理和上海流变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王一龙;廖力;何旭;;福岛核事故对某高校大学生核电认知能力的现状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下))[C];2011年

3 诸江;;企业防范核事故风险的法律责任分析——以日本“福岛核事故”为视角[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冯嘉礼;张永兴;;基于属性坐标学习和分析的核事故评估与决策模型[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一)[C];2006年

5 孙健;王百荣;姜文华;来永芳;;福岛核事故对北京地区环境的影响及评价[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5册(辐射防护分卷、核化工分卷)[C];2011年

6 廖力;王一龙;何煦;;日本福岛核事故引发民众恐慌的探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下))[C];2011年

7 徐涵;张志辉;;福岛核事故后让全面风险管理更好的发挥作用[A];中国核学会核能动力分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杜金洲;王锦龙;刘丹彤;石金辉;张经;;福岛核事故核素在我国气溶胶及其近海分布特征[A];第十一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刘凯;王炜;;基于能量释放理论的核事故风险突变研究[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朱雷;;国有大型发电企业在福岛核事故后的核电发展研究[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方珂;细数历史上“够级别”的核事故[N];中国国防报;2011年

2 记者 蓝建中;研究:福岛核事故或已致当地生物基因异常[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3 余昌;福岛核事故为何更多是“人祸”[N];北京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蒋建科;适度发展核电是正确选择[N];人民日报;2001年

5 记者 张志强;乌纪念核事故16周年[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6 孟桢尧;中国光有核事故演练还不够[N];中国保险报;2011年

7 记者 方祥生;对核事故的反思不应阻碍未来核能发展[N];光明日报;2011年

8 记者 李禾;环保部:日本福岛核事故长期影响不容忽视[N];科技日报;2011年

9 龙智慧;福岛核事故处理何不交给国际社会[N];中国能源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王鸿良;福岛核事故怎样演变为七级[N];北京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尹颖舜;核事故损害赔偿中的国家补偿责任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2 陈晓秋;核事故早期应急响应的风场和烟羽浓度预测模式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明明;核电厂核事故放射性污染物扩散模拟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王鹤儒;核电厂核事故放射性核素辐射剂量估算及应急疏散模拟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张晓露;山东海阳核电厂环境辐射本底生物锶-90和铯-137的调查及福岛核事故对其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5年

4 董启明;核电站核事故预防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5 刘丹彤;福岛核事故后典型放射性核素在中国近海环境中分布和迁移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6 吴晨骏;核损害民事责任的国际法律制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7 武良鹏;核事故早期应急群决策模型研究[D];南华大学;2016年

8 高阳;核事故早期实时剂量评价方法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9 潘欢欢;论核事故侵权责任[D];吉林大学;2012年

10 李诚杰;核事故危机应对中相关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399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6399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f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