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研究
本文选题:生物多样性 切入点:法律制度 出处:《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在提供食物、工业原料、医药等来源,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控制病虫害、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促进生物进化和自然演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事实上,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据有关数据表明,全球60%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而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密切的联系。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种植和养殖品种单一化、外来物种入侵、气候变化等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严峻的威胁。全国90%左右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全国40%的重要湿地面临严重退化的威胁,特别是沿海滩涂和红树林遭受严重破坏。物种资源丧失的问题很突出,江河渔业资源严重衰退。遗传资源丧失的问题也很突出。例如,20世纪50年代,中国各地农民种植水稻地方品种达46000多个,至2006年,全国种植水稻品种仅1000多个,且基本为育成品种和杂交稻品种。 而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地区。总面积15.23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三江源地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据科学家初步计算,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三江源保护区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独特、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环境类型多样,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动植物中有许多保护种和特有种;同时,三江源保护区也是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近几十年来,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生态环境逐渐退化,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锐减,生物多样性保护刻不容缓。只有加强科学管理和生态建设,恢复和重建三江源保护区生态系统和栖息地环境,才能使三江源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本文首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问题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法律制度进行了详细介绍,其次,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分析三江源区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三江源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制化的具体制度,最后具体介绍了生态补偿机制法治化这个问题。
[Abstract]:Biodiversity i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s a strategic resour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has various values, in providing food, industrial raw materials, medicine and other sources, to maintain the natural material cycle. Energy conversion, environmental purification, soil improvement, pest control, water conservati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icroclimate regulation, biological evolution and natural succession play important roles. The current state of global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s not optimistic. According to relevant data, 60 percent of the world's ecosystems have been destroyed, and ecosystems are the basi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Because of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irrational use of resources, the simplification of cultivation and breeding varieties, the invasion of alien species, and climate change, China's biodiversity is also facing a serious threat. About 90 percent of the country's grasslands are degraded to varying degrees and desertification, and 40 percent of the country's important wetlands are threatened by serious degradation. In particular, the coastal shoals and mangroves were severely damaged. The problem of loss of species resources, the serious decline of river fishery resources, and the loss of genetic resources, for example, were prominent in the 1950s, More than 46000 local rice varieties were planted by farmers all over China. By 2006, there were only more than 1000 rice varieties planted in China, and they were mainly bred and hybrid rice varieties. The Sanjiangyu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s loca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located in the source area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Lancang River. The total area is 152300 square kilometers, with an average elevation of more than 4000 meters, making it the largest area in China at present. The nature reserve with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biodiversity at high altitudes in the world is also the highest natural wetland and the most sensitive region of Sanjiang ecosystem in China. The Sanjiangyuan region is known as the "Chinese Water Tower". According to preliminary calculations by scientists, 25% of the total water volume of the Yangtze River, 49% of the total water volume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15% of the total water volume of the Lancang River come from this region. In the most concentrated areas, there are many protected species and endemic species in plants and animals. At the same time, the Sanjiangyuan protected area is also the most sensitive region of the ecosystem. In recent decades, due to the dual role of nature and human activiti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gradually deteriorated. The species and quantity of biodiversity have decreased sharply,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s urgent. Only by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restoring and rebuilding the ecosystem and habitat environment of the Sanjiangyuan protected area, Only then can the biodiversity of the source area of the three rivers be effectively protected.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problems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system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Secondl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China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biodiversity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three river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ecific system of legalization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the area of the source of the three rivers, and finally introduces the legaliza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96.9;D922.6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雁;;生物多样性利益分享制度研究——对《专利法修正案(草案)》遗传资源保护内容的探讨[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8年11期
2 赵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知识产权制度之协调——以生物多样性公约为视角[J];学术交流;2009年06期
3 高宇;;云南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问题探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S2期
4 张志平;;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制与森林公安执法[J];森林公安;2006年05期
5 ;吹风[J];领导文萃;2008年09期
6 滕海键;;非洲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J];西亚非洲;2006年07期
7 张式军;;巴西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与实践[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1期
8 严音莉;;外来物种入侵的国际法问题探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谢倩;;寻求我国城市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共存途径[J];法制与社会;2009年35期
10 ;一语惊人[J];法治与社会;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德辉;;在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上的讲话[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汪乐宇;;在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上的讲话[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蔡蕾;;积极履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朱祯;;在第七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上的讲话[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Ⅶ——第七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建伟;;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立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许智宏;;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开幕词[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周文能;;从可持续发展谈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8 ;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纪要[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许智宏;;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开幕词[A];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10 甄仁德;;在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上的贺词[A];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铁铮 本报通讯员 李香云;生物多样性保护任重道远[N];中国绿色时报;2005年
2 铁铮 李香云;生物多样性保护任重道远[N];中国花卉报;2005年
3 记者 涂序波;保住青山绿水就是最大的政绩[N];大理日报(汉);2008年
4 记者 张利锋;青海湖景区编织生物多样性保护网[N];青海日报;2008年
5 记者 连芳;滇西北梅里雪山—老君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启动[N];云南日报;2008年
6 连芳;滇西北梅里雪山-老君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启动[N];云南科技报;2008年
7 弥勒县人大常委会 毕永煌;民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彰显法雨哨村人与自然和谐魅力[N];红河日报;2009年
8 记者 郄建荣;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将修订[N];法制日报;2010年
9 通讯员 刘文宏 杨志平;天池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实效[N];大理日报(汉);2010年
10 记者 卞晨光;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未如期实现[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刚;神农架锐齿槲栎种群更新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4年
2 朵海瑞;气候变化压力下青藏高原系统保护规划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3 张智婷;河北省自然保护区规划和管理有效性评估[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4 杨文忠;滇西北基于民族文化的自然保护模式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5 马玉寿;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形成机理与恢复模式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6年
6 曲红;晋西黄土高原人工林营造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7 孙飞达;高原鼠兔洞穴密度对高寒草甸初级生产力及土壤特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8 井学辉;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植被景观格局与生物多样性空间变化规律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9 张刚华;不同类型毛竹林结构特征与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10 戚仁海;生境破碎化对城市化地区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阚宏悦;三江源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2 陶妍;遗传资源的专利保护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3 孙永涛;长江口北支湿地生态环境特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4 潘景璐;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有效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5 周徐;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GAP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6 赵静;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7 贾静;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价值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8 甘宏协;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设计案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8年
9 金红艳;吉林省向海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实施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楠;构建中国新疆与中亚地区野生动物保护刑事合作制度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53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653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