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保护地法律保护的立法模式分析
本文选题:风景园林 切入点:自然保护地 出处:《中国园林》2010年11期
【摘要】:自然保护地指依法设立和管理的,以实现自然以及相关生态服务和文化价值长期有效保存的一片界限分明的地理空间。建立自然保护地不仅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举措,同时也是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现实要求。法制建设是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基础与有力保障。中国现有类型化部门立法与相关规定相结合的自然保护地立法模式存在立法层级低,法制协调性不足,立法体系封闭,调整对象不明确等缺陷。考虑到利益关系的调整和自然的整体性等因素,中国应该选择综合性框架立法作为其自然保护地立法的理想模式。
[Abstract]:Conservation of nature refers to a clearly defined geographical space established and managed according to law to achieve the long-term and effective preservation of natural and related ecological services and cultural values.It is not only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protect natural resources and biodiversity, but also a practical requirement to protect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and powerful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nature conservation sites.There are some defects in the legislation mode of natural protected land which combines the legislation of type departments with relevant regulations in China, such as low level of legislation, insufficient coordination of legal system, closed legislative system, unclear object of adjustment and so on.In view of the adjustment of interest relationship and the integrity of nature, China should choose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legislation as the ideal model for its legislation on nature conservation.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法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8年重大课题“两型社会”建设与环保监管模式创新研究(编号08JJD820167)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团队(团队编号200909B0004)建设项目联合资助
【分类号】:D922.6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军;马雪蓉;;自然保护地旅游经营权转让中社区获益能力的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马燕;;我国自然保护区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环境保护;2006年21期
3 黄丽玲;朱强;陈田;;国外自然保护地分区模式比较及启示[J];旅游学刊;2007年03期
4 王小钢;中国湿地保护立法历史、现状和发展[J];林业资源管理;2004年06期
5 周珂;侯佳儒;;中国自然保护区分类体系的立法完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邓禾;;论自然保护地居民的权利发展及其保障——兼论中国自然保护地完善的几点构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5期
7 李如生;美国国家公园的法律基础[J];中国园林;2002年05期
8 杨锐;美国国家公园的立法和执法[J];中国园林;2003年05期
9 谢凝高;国家风景名胜区功能的发展及其保护利用[J];中国园林;2005年07期
10 谢凝高;;保护国家风景遗产 复兴中华山水精神[J];中国园林;2008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静;我国自然保护地法构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2 梁诗捷;美国保护地体系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海洋;蒋明康;卓明;王智;徐网谷;;浙江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现状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1期
2 徐基良;崔国发;李忠;;自然保护区面积确定方法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王献溥;于顺利;汤大友;;北京市延庆县生态建设的成就和展望[J];北京农业;2009年03期
4 高红梅;;试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价值及其管理[J];商业研究;2005年24期
5 王洪涛;;过度艺术化景观的对面——城市“野趣”自然景观的概念探讨[J];城市环境设计;2008年05期
6 田树新;邹丽梅;;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区资金投入机制的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2006年02期
7 吴承照;;风景观、可持续管理与风景区理论建设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06期
8 姜春前,吴伟光,沈月琴,李兰英;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冲突和成因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9 刘昱彤;;湿地保护立法的利益衡平[J];当代经理人;2006年06期
10 张忍顺;张祥国;蒋姣芳;葛云健;;世界自然遗产事业发展潜势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茜坤;夏少敏;;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立法名称的思考[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林希震;吴玉群;;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代化生态管理建设规划[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向岚麟;;国内世界遗产研究概述[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吴成安;;替代效应、交叉补贴与中国旅游景区规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5 鲁冰清;;浅谈保护地管理模式及我国的模式选择[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梅凤乔;;自然保护区立法关键问题研究[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Ⅵ—第六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姜立军;苗鸿;欧阳志云;;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指标分析[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Ⅵ—第六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常兵;邱天怡;;拥泉而眠尽享桃源——黄山风景区温泉地段整治改造规划设计研究[A];和谐共荣——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刘家沂;;探讨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特点的中国海洋保护区管理体系[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树林;草原类型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本评估[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2 李西文;川贝母保护生物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3 杨财根;基于休闲旅游的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4 张智婷;河北省自然保护区规划和管理有效性评估[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5 王蕾;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补助方案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汤自军;基于产权制度安排的我国自然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7 郑姚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保护空缺分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马明飞;自然遗产保护的立法与实践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程道品;生态旅游区绩效评价及模型构建[D];中南林学院;2003年
10 吴南生;北京西山风景游憩林抚育理论与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少优;论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的行政法规制[D];湘潭大学;2009年
2 陈海云;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社区共管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3 易红;中国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4 陈云红;我国湿地保护的立法困境及对策[D];复旦大学;2009年
5 张静;绵山景区开发模式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6 田珂;基于3S的茶园建设与管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7 胡山;环保NGO参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杨柳;我国湿地管理的制度构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尉婧静;山西省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10 彭佳;自然保护区法律制度的实证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君;美国荒野的保护管理及使用限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崔国发,王献溥;世界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任务[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3 张朝枝;;世界遗产地管理体制之争及其理论实质[J];商业研究;2006年08期
4 颜文洪;;世界遗产与保护地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城市问题;2006年03期
5 杨通进;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理念[J];道德与文明;2000年01期
6 王立林;略论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原则[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7 柳婧;;试论国际生态安全[J];能源与环境;2006年01期
8 李建建;;我国征地过程中集体产权残缺与制度改革[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李茂;;美国土地审批制度[J];国土资源情报;2006年06期
10 胡群英;;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的首度交锋——20世纪初美国赫奇赫奇争论及其影响[J];世界历史;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梁文婷;;国家森林公园的法律问题探讨[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晓晖;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变迁之解读[D];同济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12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712447.html